第64部分(第3/4 頁)
長吳存堂帶領二營高速度強行急行軍,頭上秋雨滴滴,地上道路一步三滑,行軍非常艱難。康應中動員黨團員幹部帶頭,幫助老弱病殘戰士減輕負擔,保證行進速度不低於100裡。就這樣,部隊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先頭部隊趕至山海關時,山海關已被國民黨軍隊佔領。
山海關失守,迫使新四軍三師放棄從山海關進入東北的原定計劃,改道遷安從冷口翻過長城,繼續加快行軍速度,向錦州以西地區開進。時值初冬季節,天氣寒意陣陣。從南方走來的年輕戰士,對東北不太瞭解,越走離家鄉越遠,越走天氣越冷,加上東北冬天如何寒冷的傳聞,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還有飲食習慣不同,水土不服,產生了懷念親人留戀故土,不願再往北走的思想情緒,甚至發生了掉隊和減員現象。
康應中全力以赴做好思想工作,確保部隊齊裝滿員進軍東北,完成黨中央下達的戰略轉移任務。在行進過程中,他不斷利用各種形式宣講黨中央確定的“向東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的重大意義,幫助指戰員認清當前形勢,明確肩上的重任,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與國家前途命運的關係。他深入到班排,摸清思想動態,甚至掌握到人,逐個採取措施解決思想問題。他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在部隊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召開各連黨支部會議,落實各種保障措施,號召黨員發揮骨幹先鋒作用,在全營樹立為革命吃苦的正氣。經過深入細緻的工作,戰士們逐漸地打消了顧慮,加上幹部黨員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幫助戰士扛槍背被包,為戰士挑腳泡做病號飯等,關心愛護,情暖人心,徹底杜絕了掉隊和非戰鬥減員,行軍速度始終保持在日行百里以上。
1945年11月底,康應中所在新四軍三師到達錦西地區建昌縣,編入東北民主聯軍序列。此時,國民黨軍隊在佔領山海關後,憑藉著優勢兵力和美式裝備,沿北寧線長驅直入,瘋狂進佔沿路各城鎮要點。1945年11月18日敵人佔領綏中,22日連取興城、錦西、葫蘆島三要點,26日又進佔錦州。蔣介石洋洋得意,連連致電嘉獎並鼓勵杜聿明:“擊滅共軍,完成收復東北之任務。”
我軍由於長途行軍疲憊之極,加之裝備差、彈藥少,為了暫避敵人鋒芒,部隊主動放棄北寧線作戰向北轉移。12月初,三師奉命進駐阜新地區休整,獨立旅到達阜新東北的新丘地區。至此,從蘇北出發,跨越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5省,歷時兩個月,徒步行軍1500公里,勝利地完成了進軍東北的艱鉅而光榮的任務。
在建立西滿根據地的日子
敵人佔領錦州後繼續增兵,向北寧線西北側擴充套件“戰果”。當時東北地區情況非常複雜混亂,偽警憲特林立,兵痞匪霸蜂起,豎旗拉兵各霸一方,社會動盪不安。東北全境土匪達10萬之眾,活動非常猖獗,竟控制了北滿、西滿和東滿的大部分城鎮。我軍剛到東北急需休整,加之槍彈不足衣鞋缺乏,不宜與敵人作戰。東北群眾長期受到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影響,普遍存在著很強的“正統觀念”,懷疑我軍師出無名,對我軍冷淡。我軍在東北面臨更加複雜和艱苦的鬥爭局面。
中共中央根據當時東北敵強我弱的鬥爭形勢,及時制定了“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12月28日,毛主席向中共中央東北局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而且,“建立鞏固根據地的地區,是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以便認真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游擊隊、民兵和自衛軍,逐步積蓄力量,準備在將來轉入反攻。據此,東北民主聯軍全面調整戰略部署,一面分兵進行剿匪,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並積極發展生產,創造新戰場的物質基礎;一面整訓部隊,提高戰鬥力,準備與國民黨進行長期鬥爭。
1946年1月初,三師主動撤離阜新地區向西滿轉移,獨立旅由新丘向北轉移至哈爾套、庫倫地區,抓緊整訓,分兵剿匪,發動群眾,開闢西滿根據地。康應中和營長吳存堂帶領一團二營指戰員隨獨立旅來到西滿腹地的庫倫地區,參加宣傳和動員群眾,幫助地方組建和鞏固民主政權的工作。同時還要隨時準備參加戰鬥,一個是對付土匪的襲擊,另一個是跟國民黨軍隊作戰。
2月12日,敵十三軍八十九師向法庫以西進犯,企圖鞏固北寧沿線佔領瀋陽,在鶩歡池和泡子車站被我軍包圍。一團奉命在廣浴泉地區阻擊阜新出援之敵,立即從新立屯出發,奔襲45公里,於2月15日16時趕至泡子車站。
泡子車站是遼北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