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朝,但心裡著實有些不放心。頭一次和美國佬作戰,國內親美、崇美、恐美的人不少,而毛主席送子從軍,這本身就是一種示範的姿態。但是,彭德懷深知毛澤東對岸英的喜愛,他畢竟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呀,戰爭不是兒戲,真要有個三長兩短,他彭德懷是沒法向毛主席交代的!
兩眼盯著酒杯的彭德懷此時想起一首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他的心裡嗖的一聲冷噤了,於是抬起頭來望著毛澤東,婉言勸阻道:“主席,這件事是不是再考慮考慮?”
毛澤東臉色一沉,目光嚴峻地說:“剛才你老彭不是答應了嗎?怎麼現在又變卦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嘛!”
“主席,你聽我說……”
毛澤東打斷彭德懷的話,轉用低緩平和的口氣說:“老彭啊,我看你就收下他吧,我替岸英求個情!打仗是要有人上戰場的,也一定會有人犧牲。既然我是軍委主席,就應該首先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岸英會講俄語和英語,你到朝鮮免不了要跟蘇聯人、美國人打交道,有他在你身邊,同各方面聯絡都方便些。”
聽了毛澤東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彭德懷不再作聲,只是兩眼盯著天花板,眼眶泛著亮光,任憑淚水往下流。毛澤東為了中朝友誼,為了世界和平,把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家庭都押上去了,足見他為打贏這場戰爭的勇氣和信心!想到此,彭德懷猛然一拍桌子:“好,我收下了!岸英,我帶你去朝鮮!”
毛澤東舉起酒杯,朗聲說道:“那麼,這杯酒……是為你們兩個人壯行的囉!還是那句老話,祝你們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說完,很少喝酒的毛澤東破例地一下子把酒倒進嘴裡。
毛澤東:那就讓岸英去吧,我通知他。
十月六日上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了軍委常委擴大會議,討論中國軍隊入朝方案和更換裝備、後勤供應及組建抗美援朝指揮所等問題。朱德、彭德懷及軍隊的有關高階將領參加了會議。林彪也出席了會議,並在會上發言繼續反對出兵援朝。
中央關於抗美援朝的決策形成以後,立即著手研究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開始時,毛澤東和周恩來研究,想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即派出“中國人民支援軍”去支援朝鮮人民,大家都認為用這個名義比較合適,因此就作為初步意見定了下來。
然而,用“支援軍”名義出兵畢竟是初步意見,一旦真的要公之於眾,付諸實施,毛澤東又慎之又慎,思忖再三,未能作出最後的決斷。他認為,以什麼名義出兵不是個小問題,兵家最忌“師出無名”,尤其是在國際事務中,一個行動以什麼樣的名義來實施,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章 參加志願軍(5)
就在毛澤東等人為“出師之名”頗費躊躇的時候,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就“支援軍”一事主動登門求見。
開國之初,無論大事小情,毛澤東都特別注重聽取資深年邁的民主人士的意見。這種從諫如流的民主作風贏得了黨外民主人士的普遍讚譽,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政通人和、言路暢達的局面。毛澤東、周恩來對黃炎培先生了解頗多,知道他有一些真知灼見而又敢於直言,所以很尊敬他,經常就國家大事的決策問題徵詢他的看法。因此,聽說黃炎培造訪,毛澤東非常高興,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命人通知周恩來趕快過來一起聽聽黃老先生的高見。
黃炎培,字任之,生於一八七八年,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清末舉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曾發起成立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關於出兵朝鮮,有個問題需要考慮呀!”白髯飄飄的黃炎培剛一落座,未及寒暄,便開始向毛澤東建言獻策。他誠懇而又關切地說:“自古道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出兵朝鮮,雖然是正義之師,但是名字若起得不好,這個仗就不好打。”
“我們打算叫中國人民支援軍。所謂支援軍,既是支援朝鮮人民,也是衛國自救!”周恩來的蘇北話富有音樂感。
“這樣的叫法是不是師出無名?”黃炎培微眯雙眼像測字先生那樣充滿著玄機,“我看需要再斟酌斟酌。”
“支援朝鮮人民打擊美國侵略者,怎麼能說是師出無名呢?黃任老有何高見,快快請講!”周恩來謙遜地微笑著,滿懷期待地看著黃炎培。
“‘支援軍’,顧名思義,那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