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尼亞。
1902 年一回到英國,就被送入聖保羅學校就讀。1907 年 1 月,進入桑 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08 年 9
月,被分到皇家沃裡克郡團,駐防印度。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最初作為一名中尉排長隨部隊一起參加作 戰,在一次戰鬥中胸部和腿部中彈負傷,不得不住進醫院治療。傷愈後被任
命為旅參謀長,又隨部隊再次奔赴前線。
戰場的槍林彈雨使他多次遇險,但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第 3 師師長,率部赴法國和比利時抗擊德軍。
英國從敦刻爾克撤退後,他在英國本土先後任第 5 軍和第 12 軍軍長、東南 軍區司令。1942 年上半年,英軍在遠東戰場節節敗退,在中東戰場丟城失
地,不斷後撤,戰場形勢對英國極為不利。在這危急的關頭,蒙哥馬利出任 英國駐北非第 8 集團軍司令,他不僅遏止了德軍的攻勢,而且在阿拉曼戰役
中打敗德意非洲軍團,取得決定性勝利,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危急局勢。隨後, 蒙哥馬利率部乘勝追擊 1000 多英里,於 1943 年 5
月迫使德意軍隊在突尼西亞 投降。
北非戰局結束後,他率部與美軍一起轉戰西西里和義大利,並於 1944 年。及月出任第 21 集團軍群司令,負責計劃、組織和實施諾曼底登陸戰役。
1944 年 6 月 6 日諾曼底登陸成功之後,他指揮第 21 集團軍橫掃法國北部、 比利時、荷蘭和德國北部。
1944 年 9 月 1 日,他被授予陸軍元帥軍銜。1945 年 5 月 4 日在呂訥堡
荒原接受德國北方軍的投降,後任英國駐德國佔領軍總司令。1946…1948 年 任大英帝國陸軍參謀總長。
1948…1951 年任西歐聯盟各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委員會主席。1951…1958 年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統帥。1958
年秋退役。曾榮獲英國各 種高階勳章和外國勳章。
蒙哥馬利戎馬生涯 50 年,服役時間超過了威靈頓、馬爾巴勒和蒙克。 退休之後他繼續參加國際國內政治活動達 10 年之久,到 1968 年才完全退出
公共生活。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到各國訪問,就國際關係發 表見解;二是撰寫歷史著作和電視廣播稿;三是參與國內政治。因此,他不
僅會見過斯大林、赫魯曉夫、鐵托、毛澤東、周恩來、尼赫魯等許多著名政 治家,而且寫下了《回憶錄》、《正確判斷的方法》、《領導藝術之路》、《三個
大陸》和《戰爭史》5 部著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蒙哥馬利元帥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分別 於 1960 年和 1961 年兩次應邀訪問中國,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
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透過訪問,他對我國有了較深刻的瞭解,認 為中國革命“清除了內部封建壓迫、腐敗和外來侵略”,使 6 億人民獲得了
解放;公開宣稱“我擁護新中國,摒棄舊中國”,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是 錯誤的”。1961 年 9 月他在訪問我國時,提出了關於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三
項原則,即:大家都應當承認一箇中國;承認兩個德國;一切地方的一切武 裝部隊都應撤退到他們自己的國土上去。這三項原則贏得了我國政府和人民 的贊同與支援。
蒙哥馬利能在同輩人中出類拔萃,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別人無法同他 相比的敬業精神。從他在聖保羅學校選擇“陸軍”班那一天起,他就把軍事
作為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無論是在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學習,還是在 印度服役;無論是在訓練場上,還是在坎伯利和奎達參謀學院;無論是在和
平時期,還是在戰爭年代;無論是當連排長,還是任帝國參謀總長,他一心 想的只是訓練、作戰和勝利。他不抽菸,不喝酒,不愛交際,不好女色,除
了軍事以外,他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
蒙哥馬利的一大才能是能夠從大處著眼,縱觀全域性。他視野開闊,反 應敏捷,善於把戰略需要同戰術和可能歸他指揮的兵力聯絡起來考慮問題。
他親自制定總體作戰計劃,而將具體計劃工作交給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