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為可汗這一現實。永樂七年三月,朱棣派都指揮金塔卜歹和給事中郭驥出使韃靼,郭驥曾出使帖木兒汗國很可能與本雅失裡相識 ,朱棣在信中說:
邊將得爾部下完者貼木兒等二十二人來,其言眾已推立爾為可汗,爾欲遣使南來通好,朕心甚喜。今遣都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等齎書諭意。可汗誠能上順天心,下察人事,使命往來,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沙漠,彼此永遠相安於無事,豈不美哉!彩幣大表裡用致朕意,完者帖木兒等朕念其有父母妻子,均給賞賜令使臣送歸,可體朕至意。
朱棣在詔書中表示無意臣服本雅失裡,願意與其平起平坐。他送還了邊將所得之二十二人,對其臣阿魯臺等也都有賜齎,真可以說是至為誠懇了。
然而,事實並不像朱棣信中說的這樣簡單、美好。朱棣在爭取通好本雅失裡的同時,仍然在與蒙古瓦剌部頻繁聯絡,朱棣於永樂六年十月丙子接待了瓦剌馬哈木等的使節 ,並於七年五月封瓦剌馬哈木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順寧主。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並給賜印誥。既然稱本雅失裡為可汗,又相約“可汗主沙漠”,為什麼又封其臣馬哈本等為王?且本雅失裡既為元裔 ,自以乃祖乃兄繼承者自居,其志焉得囿於沙漠?本雅失裡心中十分清楚朱棣的誠意有多大。他絕不會接受朱棣為他劃定的範圍的。而且,迎立本雅失裡的主要是韃靼頭目,瓦剌與之勢不兩立,朱棣封瓦剌頭目為王,只能會給韃靼頭目帶來反感。果然,本雅失裡等拒絕了朱棣的要求,永樂七年六月辛未,百戶李咬住及韃靼伯蘭等從漠北帶來了給事中郭驥被殺的訊息。其時,本雅失裡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居於臚朐河,“欲驅敗散之卒,掩襲兀良哈諸衛,遂襲邊境”。朱棣無法忍受如此的侮辱,怒曰:“朕以至誠待之,遣使還其部屬,乃執殺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殲除之耳!” 他決心用武力剷除逆命之寇。
朱棣對蒙古的政策從此發生一大變化,從“去則不追”變為“逆命必殺”。從此,他為殲除“逆命”之寇耗盡了精力,一直到死於北征蒙古的歸途。
從表面看來,朱棣是在一再忍讓,求和不成才怒而決定用武的,實際上,朱棣對蒙古政策的變化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原因。首先,明朝國內的形勢已遠非朱棣即位時可比了,政治反抗已經大體平息,社會秩序已經穩定,另外安南的戰爭從永樂四年開始至永樂五年告一段落,明廷在安南設定了郡縣,篡殺逆命的黎季犁、黎蒼等已獻俘京師。朱棣已經可以騰出力量把目光投向北方。朱棣說“逆命者必殲除之”的話是在永樂七年六月,而在這一年的三月朱棣已經從南京來到北京。難道朱棣此次北行只是為了巡幸他的龍飛之地嗎?他是否對在北邊用兵早有成算呢,且本和田清先生說:“在這期間,四月,所以派郭驥等出使蒙古,如果不是為了冀求萬一僥倖詔撫收效,也只是為了獲得出兵的藉口。”是肯定朱棣早已有了出兵的決定的,但這方面的證據還不足。 然而,我們從朱棣的北巡、營山陵、封瓦剌馬哈木等為王,以及赦免曾助其靖難的將士及北京人民之罪這些事來看,朱棣確已用更多的精力注意北邊的工作,可以說,朱棣用兵蒙古從而使之臣服也是久有醞釀的。
永樂七年七月,朱棣以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師十萬徵韃靼。八月,丘福敗績臚朐河,全軍覆沒,《明實錄》等書多以為丘福指揮失誤,並說丘福辭行時,朱棣曾授以方略,丘福臨陣背棄朱棣所囑云云。這顯係為朱棣開脫之辭,明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朱棣的輕敵。朱棣在郭驥被殺以後僅一個月,便命十萬之師倉卒遠征,準備不足是顯然的。當時海內大定,經濟已經得到恢復,明軍又在安南取得新勝,朱棣方在志得意滿之時,又過低估計了韃靼“殘虜”的力量。他的這種情緒,很可能也傳染了丘福。清初史學家談遷說:“本雅失裡之初,眾心未附,降胡接踵。謂垂敗之虜,尺組可縛。故淇公揮劍無前,滅此朝食。迨警塵沸天,捐十萬之甲以填臚朐,猶未塞也。嗟呼,蜂蠆有毒,況冒頓之餘腥乎,上(朱棣)在潛邸,數出塞北,自後陰山斷牧者十餘年。兵有時而變,不得以前事為準也。” 朱棣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對這次失敗是要負責任的。
朱棣志得意滿,方欲用“四夷來朝”、“天下一家”來誇耀於國人,然而遣使被殺,命將敗績,“逆命者”仍然逍遙漠北。高傲的大明皇帝無法忍受如此巨大的恥辱,絕不能讓潛在的政治反對派在暗中窺笑。為了保住尊嚴,只有一種選擇,親征,而且必須取勝!
九、“五出漠北,三犂虜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