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啟迪。作者從人到老年的自身感受,以身邊老人生活的不同處境,用巧妙曲折的故事情節,預演了一幕老人世界、多種心態、喜怒哀樂、悲歡愛恨的人生喜劇;展示了一幅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人間有真情、家和孝為先的精彩畫卷。
錄明同志在新聞事業平臺上歷練了35個年頭,不僅成為原《忻州日報》副總編輯、高階記者,1992年,評為山西省優秀記者;而且又寫過不少優美散文和短篇小說,還被吸收為省作協會員,躋身於記者兼作家行列。尤為可喜的是,在他退休之後,竟然用了三年時間和不盡心血,創作了以老年生活為主題的《香香女的老人國》。這部洋洋25萬餘言的長篇小說,給人以主題鮮明挺想看、構思鮮巧挺好看、人物鮮亮挺耐看、語言鮮活挺愛看的感覺。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要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變革的社會問題。從錄明的長篇小說裡,可以清醒地看到:跨入老齡化社會之後,新出現的新趨勢和新難題。難就難正在逐步演變為“4—2—1”家庭模式。也就是說一個家庭要贍養雙方四位老人,如果有祖父母、外祖父母,那老人就更多了。這就成了一個家家關心、老少擔憂的熱門話題。作者正是以資深記者的敏銳眼光,把創作的筆端伸向老齡社會。
目前我國的老齡人口已達億,老齡人口仍在增多,空巢家庭也在增加。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養老,才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呢?早在1992年,*南巡談話時,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我們還要維持家庭。比如養老問題,可以讓家庭消化。中國從孔夫子起,就提倡贍養老人。周恩來曾多次談到“孝道”問題。他說,老一代曾經哺育我們成長,我們就應當贍養他們。在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後不去贍養他們嗎?當然不能。
老一輩革命家的預言和教誨,引發了作者探索老齡化社會的思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贍老難題,觸動了作者尋求中國式的養老之路。當作者步入老年退休之後,一方面考量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時也用心觀察了身邊老人的酸甜苦辣。一幕幕老年生活的喜怒哀樂,一個個老人遇到的悲歡離合,逐漸浮現在作者的腦海與靈感中。於是,他便敲定描繪老年世界這個既老又新的主題,並以在家養老、孝道為先、居家養老、真情奉獻之願景,為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難題鼓與呼,為倡導以孝為先的居家養老趟條路。(續)
作者題外話:先上兩篇評論。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評《香香女的老人國》(2)
人間真情孝為先(2)
——讀李錄明長篇小說《香香女的老人國》有感
作者趙修身(原為山西省政協副秘書長、《山西政協報》總編,高階編輯)
此稿原載《山西晚報》2011年1月9日 副刊書評 《山西日報》黃河文化週刊2011年2月28日
一部群眾喜歡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在“三貼近”的基礎上,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和動人情節。長篇小說《香香女的老人國》,透過兩代人的幾個曲折生動故事,巧妙地講述了三個老齡家庭成員的親情、愛情、友情之人間真情。一個“巧”字連線起一個時代人生命運的悲歡離合,一個“妙”字刻畫出幾位老人的喜怒愛恨。不同的心態,同樣反映出時代的烙印,同樣是一部人生畫卷。
小說中的三個老人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離休老幹部劉有旺,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炮兵團團長,是一位有赫赫戰功的老革命,轉業後又是一個企業的老書記、老廠長。離休後待遇挺高、衣食無憂,享受著祖孫三代的天倫之樂。不幸的是老伴去世、自己有病,成為一個孤獨的“空巢”老人。幸好有養女香香的真情孝心,讓老人仍然享受生活,歡度晚年。另一家老人楊根田,是市教育局退休副教授,是知識分子型的代表,又是香香的公公。他原來的老伴邢有魚不幸去世後,又與他當年的老同學、初戀人、軍香的生母王棗葉偶然相遇。又是在劉軍香的關愛和開導下,組成了親上加親的新的家庭。既圓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夢,又演了不幸中之萬幸的人間喜劇,讓兩位孤單的空巢老人組合在一起,過上了相依為伴、相互照應的晚年幸福生活。成為這部長篇小說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一大亮點。
一部能夠吸引人的文學作品,就應當“原於生活,高於生活”,塑造出幾個靚麗鮮活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同情,讓人能共鳴。小說中最讓人震撼的主人翁劉軍香,就是一個東方型有情無私的女性。她既要侍奉自己的養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