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隆中對”:“大宋本是天朝大國,皇上聖明(不知道聽誰說的),萬民恭順。馬植本為漢人,心儀大宋許久而報國無門。遼國本是夷狄禽獸之流,現天祚帝荒淫無道,已成奄奄一息之態。不僅僅大宋對燕雲十六州有收復之志,女真人也對遼國恨之入骨。如果大宋派遣使臣與金國結盟,南北夾擊共滅遼國,則祖宗基業可復,一統天下!”
童貫聽後,喜出望外,認為馬植乃是一位深謀遠慮、志在天下的才俊之士,立即將其帶回宋朝,並且推薦給宋徽宗。宋徽宗也是一個目光淺薄之士,並且正在醞釀聯金滅遼,立即奉為座上賓,並賜國姓“趙”給馬植。從此,馬植改名為趙良嗣,成了正經八百的“國姓爺”。
1120年,趙良嗣作為大宋使者出使金國,阿骨打正在前線指揮,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他沒有馬上和趙良嗣商討夾攻遼國之事,而是讓趙良嗣跟隨金軍觀看金軍如何攻佔上京。金太祖確實是用兵如神,用了大約兩三個時辰就把遼上京攻下來了,充分地向對方炫耀了武力。
隨後,雙方開始談判夾攻遼國之事,最後達成如下協議:
一,金兵自平地松林(今熱河圍場縣)至古北口(屬河北密雲縣跨燕山山脈上之萬里長城為北平熱河交通要道)出兵,宋兵自白溝(今平南琉璃河)出兵,共同夾攻遼國。
二,事成之後,山前和山後十七州歸宋國所有。
三,宋國向金國納獻歲幣數與給遼國歲幣數目相等。
總體看來,這個合約宋除了獲得燕京一帶的土地之外,其餘的地位與宋遼關係相比沒有任何的變化。
即使是不平等條約,考慮到可以藉機收回魂牽夢縈了一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的燕京部分,宋朝軟弱無能的統治者也全部答應了。由於雙方的使者是從海路走的,宋金結盟又被稱為“海上之盟”。
宋金結盟對於三個當事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宋金結盟極大地改變了金遼的力量對比。雖然無能的宋軍在夾攻遼國的戰鬥中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但是宋金結盟的現實對金人士氣的鼓舞是無法估量的。此後,金人堅定了滅遼的決心,促使正在進行的遼金議和迅速走向破裂,這不能不說與宋金結盟有一定關係。 。。
《中國曆代黨爭》第六章(4)
其次,宋金結盟對於已經是日薄西山的遼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雖說宋軍在戰場上確實很廢物,沒有給遼國製造多少麻煩,但是至少牽制了一部分遼軍,並且在瓦解遼軍的鬥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無疑加速了遼國的滅亡。
宋雖然可以收回五代十國以來丟失給遼國的部分土地,但是在與金的交往以及隨後的對遼戰爭中,把自己的腐朽懦弱無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唇亡齒寒,宋最終成為遼國滅亡之後的下一個犧牲品。
從最終結果可以看出,宋金結盟其最大的受害者是遼國,宋也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最多是滿足了一兩年的虛榮心就可恥地滅亡了,最大的勝利者是新崛起的金。
後來的“靖康恥”其實來源於“海上之盟”的草率決定,宋徽宗不該因為蠅頭小利就放棄了與遼國的百年友誼,況且唇亡齒寒的道理他也不考慮,是很沒有戰略眼光的一招臭棋。
簽署此項合約的事兒是由童貫、蔡京主持的,熙河鈐轄趙隆極力勸說不能如此做,童貫不聽,帶領樞密院事鄭居中與他爭論到徽宗跟前,徽宗只好暫時停止議論此事。不久,因為金國在對遼戰役中屢戰屢勝,並攻下了中京和西京(今山西雁門道)等地,童貫便再次向宋徽宗進言,要發兵助金。鄭居中說:“不能做這種落井下石的事情”;宰相王黼不同意他的看法,宋徽宗於是下定了決心。宣和四年,下詔派遣童貫、蔡攸領兵十五萬,在北邊響應金兵。童貫多次進兵,但是都被遼國戰敗。
童貫為了逃避一再兵敗的責任,秘密派使者到金營,要求金軍出兵攻打燕京。金太祖親自出馬,率軍一舉攻下燕京,而宋軍卻沒有參戰。遼蕭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無處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遼天祚帝。天祚帝殺死蕭妃後,殺氣騰騰地責問耶律大石為何要擁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慷慨陳詞說:“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國之力,不能拒擊金兵,而棄國遠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沒有過錯,因為都是太祖子孫,這總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無言可對,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同年十二月,金太祖引兵進入居庸關,攻陷燕京(今北京),自此,遼國的“五京”已全部被金國攻下。
之前宋朝與金國有約,只要奪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