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鸞欲擁立隋王(亦為齊武帝子)為帝時,蕭衍極力反對,很可能因為隋王也是齊武帝的血脈。相反,他卻力勸、慫恿本來與皇位繼承系統毫無關係的蕭鸞自立①,並且大賣力氣,其中種種微妙,確實很耐人尋味。但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筆者不敢妄加評斷。
。 想看書來
救人要先救己(1)
就在齊明帝即位的第二年(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軍隊大舉進攻南齊,蕭衍奉命率偏師開往前線增援司州刺史蕭誕。大軍離作戰地點還有百餘里的時候,主帥聽說北魏軍隊兵強馬壯,竟然被嚇得舉步不前。無論蕭衍如何勸說,主帥就是不肯動。於是蕭衍只得派部將攻佔賢首山,不想魏軍很快切斷通往賢首山的糧道,眾將沒有一人敢前去解圍。無奈中,蕭衍主動要求充當先鋒,帶領主帥撥給他的一部分精兵和自己的一些部下,趁黑夜登上賢首山,打退了魏軍的進攻,並利用反間計使魏軍發生內耗。就在敵軍士氣低迷之際,蕭衍決定發起反攻,他的動員令是:“望麾而進,聽鼓而動。”為了激勵士氣,他親自揮舞大旗,鼓聲震天動地,士氣大振,蕭誕的守軍也趁勢開城迎敵。魏軍受到前後夾擊,很快潰不成軍,大敗而逃。
據說整理戰場時,有人在魏軍丟棄的一個“巾箱”內,發現了北魏孝文帝給他前線指揮官的一道敕令:“聽說蕭衍善於用兵,我到之前不要輕易與其交鋒。如果能俘獲此人,江南則為我所有。”只是蕭衍的動作快得多,還沒等孝文帝趕到戰場,魏軍已經被打敗,孝文帝稱霸江南的願望也就此泡湯。除戰功外,這道來自北方敵國皇帝的敕令,雖然對於北魏的敗軍之將們已經毫無價值,但對於蕭衍來說,卻是頂級的“褒獎”。齊明帝蕭鸞得到訊息後欣喜異常,即刻頒詔,蕭衍就地升職,接手司州刺史的重任。
蕭衍不僅會打仗,治理地方也得心應手,擔任司州刺史期間聲望極高。但這一切並沒有使他頭腦發昏。一次,有人想贈送一匹上等良馬給他,蕭衍一臉嚴肅地予以拒絕。既然當面不肯收,不如來個“暗度陳倉”,固執的送馬者,趁夜黑風高之時將馬拴在蕭衍住處門前的一根柱子上。第二天一早,蕭衍知道後,發揮他大文人的特長,斟字酌句地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拴在馬頭上,命人趕出城外,以便馬的主人前來認領。據說,最終馬還是被送到了府上。其實,作為一名刺史,接受一匹良馬,本非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蕭衍卻抓住它小題大做,藉由送馬的“佳話”,使自己刺史大人的廉潔之名得到廣泛地傳頌。
讓蕭衍始料不及的是,其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聲望卻引起了朝廷的不安,皇帝陛下開始懷疑這位被世人愛戴著的部下,做出這等“表演”到底意欲何為?還沒從“表演”的快感中脫離出來的蕭衍被第一時間召回京城,職位明升暗降。
聰明的蕭衍意識到自己的表演過火了,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如不馬上“轉舵”很可能會觸上“暗礁”,使自己多年的用心毀於一旦。回到京城後,他馬上遣散自己的部下,深居簡出,出門常常乘坐“折角小牛車”,做出一副退休養老的姿態,清心寡慾地就像一位出世修道者,結果搞得皇帝陛下大受感動。在齊明帝的倡導下,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向蕭衍學習的熱潮。疑心消除了,君臣之間又恢復了以往的親密,蕭衍自然重獲重用。
蕭衍打勝仗靠的是出眾的謀略,但這並不能保證他成為常勝將軍。雖然他打過許多勝仗,但也經歷過類似走麥城的戰事。就在前面那場令他大放光彩的勝仗結束兩年後,另一場戰爭又開始了。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軍隊又一次不請自到,大舉南下,連續攻克南齊幾座重鎮,雍州告急。齊明帝驚惶之餘,立即派遣蕭衍等人迅速增援雍州。
這一次蕭衍的運氣可沒那麼好。大軍一到雍州西北,就被北魏強悍的鐵騎圍了個水洩不通。蕭衍立即運用他擅長的戰略思維做出了判斷,提出我軍遠道而來物資匱乏不可久戰,不如趁敵人立足未穩,鼓勵將士們一鼓作氣殺出重圍以圖大計。這條建議雖非上策,但在當時也算是有先見之明。不想,另一位主帥卻堅持認為北魏軍隊都是騎兵,遊動性強,堅持不了多久,日暮就會自行退兵。根據這位將軍後來的表現,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他膽小怕死,不敢突圍。倒黴的蕭衍,終於被這個傢伙拖下了水。事情果真就像蕭衍預料的那樣,敵人不但沒有退兵,反倒像螞蟻見到肥肉一般,越聚越多。這位將軍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乘夜黑風高偷偷地帶著幾位親信溜之大吉。得知主帥逃走,南齊各路軍馬頓時大亂,作鳥獸散。北魏軍隊見到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