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不講求策略和只能想一件事的頭腦。
克雷孟梭很喜歡豪斯,因為他不但幽默,而且似乎很瞭解法國在關注什麼樣的問題。克雷孟梭對他說:“我們能相處,你很實際,我能理解你,但與威爾遜談話就像在聽天書。”勞合·喬治則更冷靜一些,他認為豪斯比多數男人甚至女人更能把握事物的真相,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但他的侷限性使他—— “只能是個銷售員而不是生產商”。他可以成為很好的大使,但絕不是好的外交部長。最後,勞合·喬治善意地總結道:“或許從他的聲譽來看,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狡猾。”豪斯卻不能忍受勞合·喬治,認為他“喜歡惡作劇,像多變的風向標,對他處理的任何問題都沒有深刻見解”,但是很關注結果;豪斯以為所有分歧都可以解決,但是這很難做到。貝克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調解人,這既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他總是把微小的分歧調解成為新的僵硬的規則”。在有關停戰條款的討論中,他已經這麼做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一系列的錯誤引發,又在混亂中結束。協約國(在這兒,讓我們把他們的合作伙伴美國也包括在內)沒有想到他們會勝利。1918年夏,雖然奧匈帝國明顯衰退,但德國看上去依然很強大。協約國的領導人們預計戰爭至少還要持續一年。但是10月底,德國盟國紛紛垮臺並請求籤訂停戰協定。德軍迅速向本國撤退,而國內也因革命暴動而動盪不安。最重要也是最具爭議的對德停戰協定是由三方共同協商制訂的,這三方是:柏林的新政府,設在巴黎的協約國最高戰爭委員會及華盛頓的威爾遜。豪斯作為威爾遜的私人代表是三方之間的重要紐帶。德國人知道,他們只能依靠威爾遜的憐憫,才最有可能得到溫和的和平條款,於是請求他以十四點原則為依據制訂停戰協定。急於使並不情願的歐洲協約國接受其原則的威爾遜在一系列公開外交照會中對此表示贊同。
歐洲人對此感到很憤怒。因為他們從未準備接受未經修改的十四點原則。法國人想確保得到因德國而造成的巨大損失的賠款;英國人反對有關海域自由的內容,因為這使英國無法利用海上封鎖抵抗敵人。在巴黎的最後系列討論中,豪斯同意了協約國的保留意見,並修改了十四點原則,這在和會中引發了有關德國賠款及海域自由的討論。此外,停戰協定中的軍事條款,即德軍必須撤離法國和比利時領土及其本國西部邊境的條款,目的是解除德國武裝,正是法國夢寐以求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最初印象(2)
但是停戰協定為以後德國反訴留下了方便之路。德國人可以辯稱只接受以原十四點原則為基礎的協議,後來的和平條款都是非法的。而歐洲人削弱了這項新外交目的之純粹性,威爾遜及其支持者可以就此責備其狡猾奸詐。
1918年12月14日下午,豪斯和威爾遜第一次談話時,就已經對歐洲人的企圖表示懷疑了。雖然和會幾周以後才正式開始,但各國已經開始暗地行動了。克雷孟梭向英國透露,他們基本同意和平條款,歐洲人包括義大利人在月初就在倫敦碰過頭了。精明的克雷孟梭還採取了保險措施,他拜訪了臥病在床的豪斯,並向他保證倫敦會議微不足道。他去參加只是為了幫助勞合·喬治在大選中獲勝。歐洲各國對義大利對亞得里亞海的領土要求存在意見分歧,英法兩國也就如何處置奧斯曼帝國爭吵不休,總之,大會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歐洲方案。歐洲三巨頭也不想讓威爾遜感到,他們試圖在他到來之前私自解決問題。
和威爾遜一樣,豪斯也認為美國將在和會扮演仲裁者的角色。雖然沒有什麼根據,但他覺得克雷孟梭可能比勞合·喬治更理智些。於是,威爾遜首先會見了克雷孟梭。這個狡猾的老政客大部分時間只是聽威爾遜說,偶爾插幾句對國聯表示贊同。威爾遜對克雷孟梭的印象不錯,希望美法聯合對抗英國的豪斯也很高興。威爾遜夫婦和駐紮在巴黎市外美軍總部的潘興將軍共度聖誕節,然後前往倫敦。
在英國,威爾遜再次受到熱烈歡迎,但與英國領導人的私下會談一開始並不順利。威爾遜總統對勞合·喬治及英國高階部長沒有前往巴黎歡迎他而耿耿於懷,對於和會因英國大選而推遲也感到很惱火。和眾多美國人一樣,威爾遜對英國的感情複雜,一方面很清楚美國偉大的自由傳統來自英國,另一方面又警惕甚至妒忌它的國力。威爾遜對克雷孟梭的親密同僚安德烈·塔迪厄說:“如果英國堅持在戰後維持其海上霸權,美國可以並將會向它展示如何建設海軍!”在白金漢宮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威爾遜直截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