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劃定國界。
公眾意見沒有任何幫助。人們普遍認為必須有人為如此可怕的戰爭付出代價;但渴望和平的願望同樣強烈。各協約國民眾的呼聲互相牴觸:1918年12月,英國人希望絞死德國皇帝,但四個月後又開始搖擺不定了;法國人想削弱德國,但他們願意把它交給布林什維克嗎?美國人希望摧毀德國的軍國主義,同時也要復原德國。巴黎的政治家摸索著前進,嘗試著關注選民的意見,堅持原則,制訂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鑑於面臨的重大任務,他們前期在相對簡單但象徵性很強的問題上——德國皇帝的命運——花費大量時間就不足為奇了。
懲罰方式與預防措施(3)
1919年,俾斯麥建立的帝國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君主威廉,一個60出頭的煩躁不安的老人,住在烏得勒支附近一座舒適的城堡裡。戰爭結束時,軍隊逐漸瓦解,他說了幾句豪言壯語宣稱將與士兵共存亡但隨後流亡荷蘭了。連他最忠實的大將都很高興看到他離開,喜怒無常的他一向難以讓人忍受。威廉從來沒有真正長大成熟;那個無人疼愛、浮躁的孩子變得喜歡喬裝打扮,愛開殘酷的玩笑。他怪癖的行為以及瘋狂言論在戰前使歐洲大為不安。也許從臨床上來說,他真的瘋了;1914年之前,德國不時有人談論攝政統治。維多利亞女王還有其他麻煩不斷的孫子,但也許誰都沒有他的破壞大。正如一位批評家所說,在統治德國的“輕喜劇政權”下,皇帝擁有很大權利,特別在軍事及外交領域。性格不同的人,統治的結果也許會有所不同;事實表明,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一步步走向1914年大戰的爆發。德國皇帝一直宣稱德國是他的,軍隊是他的,海軍也是他的。1918年11月,其表兄弟,英國的喬治五世寫道:“他毀掉了德國和他自己,我覺得他是最大的罪犯,因為他把整個世界捲入這場持續了四年零三個月的可怕戰爭。”這話說出了協約國許多人的心聲。當受創的世界尋找應受責備的人時,還有誰比國王、軟弱淫蕩的皇太子以及軍事首領是更好的人選呢?
對於公眾,政治家總是會迅速給予回應。在英國,聯合政府展開戰後選舉。勞合·喬治說:“我們不能允許任何報復思想、任何貪慾支配最基本的公正原則。”很快,選民希望絞死德國皇帝的願望變得顯而易見。勞合·喬治似乎不喜歡這個說法,但卻有同感。他想出複雜的計劃:在倫敦或多佛城堡公開審判德國皇帝,然後在不可避免的有罪判決後把他運到福克蘭群島,這一想法逗樂了他自己,卻惹惱了同僚如邱吉爾,激怒了國王。外交辦一位官員在日記中評論說:“檔案寫滿了有關絞死皇帝的廢話,他們對他就像當初對待龐大的野象一樣瘋狂。我們必須想些更好的辦法。”
義大利人對此反應冷淡。曾經與同盟國簽約繼而毀約的桑理諾有充分的理由對戰爭的變幻莫測進行反省,他反覆提出抗議,宣告開創先例不可取。克雷孟梭對此論調毫無耐心。“什麼是先例?讓我來告訴你。有個人來了,他做了一些事情——或好或壞。好的,我們把它作為先例,不好的,罪犯——個人或國君——我們把它作為其罪行的先例。”德國的罪行史無前例——“為了結束競爭而破壞財富,折磨囚犯,潛艇海盜,對佔領國婦女的暴行虐施。”
威爾遜到來之前,由歐洲人在倫敦舉行的會議上,討論如何懲治德國皇帝及其下屬佔據了大量時間,但最終的結果是等待聽取威爾遜的意見。美國總統也猶豫不決。他痛恨皇帝代表的德國軍國主義,他懷疑威廉是否被其部下強逼。由蘭辛領導的美國專家對程式的合法性表示不安。他們承認美國人可以不參與;相對來說,美國在戰爭中幾乎沒有遭受苦難。威爾遜最終勉強同意派一個委員會調查戰爭責任並對罪人適當處罰。包括蘭辛在內的美國成員不同意以反人類罪審判德國。威爾遜對四人會議的其他調停人說,拋開德國皇帝不管或許會更好。“查理一世是個可鄙的人物,也是歷史上最大的騙子;他以做詩而聞名,因被砍頭而變身為烈士”。妥協起見,(或許是為了修改國聯盟約中的門羅主義),威爾遜最終同意以“嚴重違犯國際道德及條約神聖性”的罪名指控威廉並要求荷蘭政府交出此人。其他德國戰犯將在其政府交出他們後由特別軍事法庭審判。某美國專家認為,“擒賊先擒王”。
到1919年春,公眾對此追擊興味漸減。當荷蘭拒絕交出德國皇帝時,很少威逼中立小國的協約國就默許了。6月25日,德國簽約前不久,四人會議最後一次討論該問題,氣氛是愉快的而非報復性的。勞合·喬治說,皇帝應該帶往英國。“小心別讓他沉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