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的保證。
勞合·喬治仔細聆聽,然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的主要觀點是和約條款不得摧毀德國。討論還在繼續,克爾被指定對這次會議作總結。星期一,他打出一份草案終稿——《楓丹白露備忘錄》。勞合·喬治精神抖擻地返回巴黎,弗朗西絲·史蒂文森說,“他這周要大幹一番,不會再忍受法國或美國的無稽之談。他從長遠利益考慮和平問題,堅持認為和約不該留下可能再次引發戰爭的隱患。”但她忽略了他在和約苛刻的條款以及耽擱起草對德和約方面的“貢獻”。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對德和約的僵局(2)
勞合·喬治向四人會議展示了這份要求調停人員制訂可持續的、溫和的和平條款的備忘錄。“你們可以沒收其殖民地,削減其武裝,僅儲存一支警力,並將其海軍裁至五流國家的海軍水平;如果德國覺得1919年的和約處理不公,就會透過其他方式從征服它的人那裡得到補償。”他們不能因置千百萬德國人、匈牙利人或其他少數民族於外族統治下,而再次給歐洲留下後遺症;不能刺激來勢迅猛的革命力量;最首要的是不能把德國逼向死衚衕。“在我看來,目前最大的危險是德國可能倒向布林什維克並置一切於革命狂熱分子的擺佈之中,他們妄想透過武力使布林什維克征服世界。”勞合·喬治描繪了另一幅未來的景象:英、美、法、意將控制各自的海軍和陸軍建設,只要德國一穩定,作為“全世界正義與自由”的守護神的國聯就將接納嶄新的、民主的德國。
這些設想如何才能實現呢?德國必須失去部分領土,但不如有些人想像的那麼多;波蘭仍將擁有通向海洋的通道,但應儘量少讓德國人處於波蘭統治之下;適當解除武裝的萊茵蘭地區必須保留在德國。在薩爾問題上,勞合·喬治沒有明確表態。也許,法國可以延續1814年的國界或者只擁有當地煤礦。當然,德國必須放棄所有殖民地,而且還必須賠款。威爾遜對此表示同意,畢竟他自己本來也可以寫《楓丹白露備忘錄》的。法國人非常氣憤,克雷孟梭寫信給勞合·喬治說:“如果你覺得和約太苛刻,就讓我們把殖民地和艦隊都還給德國,也不要為了安撫戰敗的侵略者,只強迫歐洲大陸國家——法國、比利時、波希米亞和波蘭——做出領土方面的讓步。”他補充道,認為可以透過溫和的條款安撫德國的想法簡直是“痴心妄想”。
無論是不是妄想,英國都決定脫離歐洲,不捲入它的問題。歐洲的權力均衡總對英國有利;只有當某個國家威脅著主宰歐洲大陸時,才需要進行干涉。德國曾經是個威脅,但如果現在毀滅它,讓法國佔上風,是非常愚蠢的。隨著情緒逐漸平靜,英國記起同法國的競爭以及英德友好的潛勢:英國工業需要市場;而德國擁有7000萬人口。英國希望歐洲大陸穩定,而不是像遙遠的東方那樣混亂無序;在歐洲中部有一個穩固的德國將會提供這種穩定。勞合·喬治在和約條款上的多變反映了英國普遍的正反感情並存的矛盾情緒。
從短期來看,《楓丹白露備忘錄》成效甚微:英法依然為賠款爭執不休;法國人既不估計戰爭損失也不表示他們想讓德國賠什麼。威爾遜對格雷森說:“當每一小時都對世界意義重大時,浪費時間就等於犯罪。”但他也擔心如果把盟國逼得太緊,他們的政府就會垮臺,和平問題就會拖延更久。
克雷孟梭的對德立場似乎變得越來越強硬。他指出英美都有海洋保護,“我們在陸地上必須有同樣的屏障。”他索取薩爾並要求對萊茵蘭進行軍事佔領。“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奴性民族,和他們打交道必須依靠武力。”3月31日,他允許福煦在四人會議懇請建立獨立的過渡政府。福煦說:“只有擁有萊茵河西岸地區,也就是說,只有德國不變心,才能保證和平。”勞合·喬治和威爾遜都禮貌地聽著,但很明顯他們都心不在焉。
威爾遜覺得法國人在故意阻撓。他對格雷森說:“我非常失望,和克雷孟梭談了兩個小時,他幾乎一切都同意了,但離開的那一刻他又改變主意,返回原點。”四人會議不停地開會,天氣很糟糕,壞訊息不斷傳來:匈牙利共產黨當政;俄國布林什維克似乎贏得內戰;但澤的德國當局拒絕讓波蘭部隊登陸。
3月28日,當克雷孟梭再次索要薩爾地區時,引發了一場衝突。威爾遜有失偏頗地說法國人從未提及將此作為戰爭目標之一,而且把薩爾分給法國有悖於十四點原則。克雷孟梭指控威爾遜親德並以辭職相威脅,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威爾遜的下顎因憤怒而突出,他說這是個有意的謊言,很明顯克雷孟梭想讓他返回美國。同樣怒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