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國統治高層,瀰漫著血雨腥風,人人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早上出門,就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相見。而在民間,卻祥和寧靜。有幾年,國內遭遇重大自然災害,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況,但五十年間卻從未發生過民間的暴動起義之類的事件。號稱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樣威名赫赫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沒有做到這一點。武則天做到了。
在她當政期間,發生過兩次貴族與皇室發動的叛亂。一次號稱有十萬人參加,結果不到三個月就煙消雲散;另一次皇室叛亂則更慘,僅僅十來天就被平息下去。由此觀之,僅僅用咒罵是很難解釋清楚我國曆史上這惟一一位女皇的。
在那次號稱有十萬人參加的叛亂中,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駱賓王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和散文作家,他參加了這次叛亂,並起草了叛亂宣言。這篇名為《討武�ND322�檄》的散文文采飛揚氣勢磅礴,真正把武則天罵了個狗血淋頭。據說,武則天讀到這篇痛罵自己的文章後,第一個反應是拍案叫絕,認為寫得實在太好了。她特別真誠地責備自己的宰相失職,因為他們沒能發現這樣優秀的人才。
發生在武則天的男寵、大和尚薛懷義身上的一件事,頗能說明這位女皇的行事。
薛懷義仗恃武則天的寵愛,極為驕橫。有一次,在進皇宮大門時,與宰相蘇良嗣爭執起來。蘇良嗣下令左右將這個傢伙左右開弓地抽了十幾個大嘴巴。薛懷義痛哭流涕,要求皇帝武則天為自己作主。武則天撫摩著情人紅腫的臉蛋兒,對他說:“蘇良嗣是宰相,你能惹得起他嗎?以後躲著點,別走皇宮正門就是了。”
無字碑對中國男人的深切蔑視?(4)
一位研究唐代歷史的歐美學者倒是看得很清楚,他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政府工作受到武則天統治作風的危害;這位著名學者提醒人們:傳統歷史學者對武則天的種種評價很少注意群眾的景況,當時,民間的生活,很有可能比心懷敵意的學者們願意承認的情況要好得多;而武則天甚至可能是很得人心的。
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在中國傳統的正統思維中存在著深刻的性別歧視;如果我們同意,以往數千年中國基本上是男權社會;如果我們意識到在價值判斷上,中國人至今存在著兩性之間的雙重標準;如果我們看到歷朝歷代圍繞皇權發生的骨肉相殘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必須接受一個事實: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惟一一位女性皇帝,武則天即便不比絕大多數男性皇帝幹得更好,至少也不比他們更應該受到指責。假如不考慮她的女性身份,僅以皇帝的標準判斷,或許對她的說法應該會很不相同。就以武則天為大周開國皇帝算起,她可能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殺人最少的一位。
皇位坐穩以後,那些惡名昭著的酷吏陸續受到清算。索元禮受控刑訊逼供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第一個訊號。這個人曾經發明過一種酷刑,很像孫悟空頭上戴的金箍,那是一個可以伸縮的鐵帽子,戴在受刑者的頭上,收縮時,可以將人的頭骨勒碎。審訊者告訴他:如果不認罪,就讓人去拿那頂鐵帽子。這個兇狠的傢伙立刻認罪伏法。
“請君入甕”這個典故是由另一個惡吏周興之死流傳下來的,相當別致有趣。
周興是個製造冤假錯案的高手,武則天讓另一個同樣的壞蛋來俊臣去審問他。來俊臣請周興喝酒,席間,來俊臣請教說:“有一個犯人很倔,死不認罪,怎麼辦?”
周興指點他:“把他放進一個大甕,用火烤,你想要什麼口供他就會給你什麼口供。”
來俊臣兩眼放光說:“真是個好辦法,咱們試試。”
於是下令抬來一個大甕架在火上,周興看看火候到了,就指點來俊臣說:“可以了,把犯人帶來吧。”
來俊臣掏出武則天的聖旨,對周興說:“這就是為閣下準備的。請君入甕吧。”這廝渾身戰抖,立即認罪伏法。
武則天時代的一項重要變化,是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日益深入人心。皇帝親自策試考生的殿試製度就是武則天開創的。隨著豪門世家的被剷除與抑制,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們有更多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了。顯然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有一個數字可能有助於說明這一點:取得進士功名的宰相比例在唐高祖李淵時是7%,到唐太宗李世民時為23%,唐高宗李治將這個數字提高到35%,武則天稱帝后達到了40%。
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帝國中下層人民現實的途徑,其意義極其深遠。因為,這種做法標誌著真正的文明與進步。
除了上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