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的關係中才會起作用。如果放任不管,讓《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2009年到期,那麼在美俄雙邊關係再度緊張之時,就不會再有什麼手段可以對兩國的核武庫進行核查。近來美國計劃在捷克共和國和波蘭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因此尤其要考慮到美俄關係可能再度緊張的因素。雖然美國說這是針對伊朗的流氓威脅的防禦體系;但是俄羅斯反駁說攔截機可以被用來對俄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一方面,一個重要的軍備檢查機制潰敗了;另一方面,美國和俄羅斯的互不信任又在升級。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不僅是危險的,而且會造成整個國際社會的不穩定。要獲得初步成果,簡單的辦法就是雙方達成協議,解除核部隊警報。
2.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美國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恢復《不擴散條約》可信度和活力的關鍵一步。美國在1995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為了換取無核武器國家同意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條約》,實際上就是承諾永遠不發展核武器。而且禁止核試驗對於核大國的地緣政治至關重要。全面禁止核試驗增加了有核國家發展核武器的難度,亦稱“水平擴散”。《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孤立了野心勃勃謀求獲得核武器的國家。全面禁止核試驗對於想以民用專案為平臺來發展核武器的國家所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任何一個機構,如果試驗了核武器,就會立刻被發現,並將引發非常大的國際壓力迫使其放棄該專案。
第二個核時代(15)
3.啟動一項新的外交倡議,達成《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該條約的目的是禁止生產用於核武器和其他核爆炸裝置的裂變材料。條約將允許生產用於非爆炸目的的高濃縮鈾和鈽。禁止生產裂變材料,禁止試驗,會使得製造新的核武器異常複雜化,有助於限制全世界的核武器數量。尤其重要的是,它能約束亞洲的軍備競賽,降低中東地區獲取核武器的壓力。該條約還能把其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帶入到這個機制中來,如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
克林頓政府於1993年首先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簽署《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的主張。這個提議獲得了普遍認同。後來,聯大於同年透過了一份決議,呼籲各國簽署一份“非歧視性、多邊的、可有效核查的國際條約,禁止生產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裂變材料。1995”24年3月,日內瓦裁軍大會(Geneva 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授權一個委員會開始就條約進行談判。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大量的談判記錄和材料,只要大國具備政治決心,達成《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是可能的。
除中國外,所有核武器國家都已經自願暫停了可用於製造武器的裂變材料的生產,相信中國也已經這樣做了,只不過沒有公開宣佈而已。中國的參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關係到該條約是否能取得進展以及取得多大進展。印度已經申明支援這個條約,但是如果中國不參與,那麼印度也不大可能參與。此外,巴基斯坦也表示支援,但是如果印度不參與,它也不會參與。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一定都在生產裂變材料,用於自己的核武器開發專案。
2004年,美國在《禁止生產裂變材料條約》上的立場發生了變化。布什政府宣稱,雖然他們贊成簽署條約,但是不再支援該條約的核查措施。布什政府官員認為檢查成本太高,會犧牲核心國家安全利益,而且在監控守約行為方面並不會產生實效。不過,現在推動新的外交談判應該有可能能制訂一些措施,針對現有儲備和多餘的裂變材料實現某種形式的核查。至少有可能制定一個一攬子核查方案,這有助於信心建設和條約目標的實現。在過渡期內,爭取使相關國家同意暫緩生產裂變材料,為核查細節的談判創造政治空間。這樣一個倡議可以在16國集團框架下展開,並有可能打破現在的僵局。
4.採取“不首先使用”政策,確認消極安全保障。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在是否有權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上發出的資訊非常混亂。這些資訊不僅與《不擴散條約》規定的國家責任精神相違背,而且也誇大了各國面臨的不安全、鼓勵了擴散。美國發出的訊號也許會導致這些國家做出這樣的判斷,即減少自身脆弱性和對攻擊進行威懾的唯一辦法就是開發或者獲得核能力。採取“不首先使用”政策有助於降低核武器的重要性,加強美國的反恐戰略。因為核武器製造的是無分別的恐怖,所以“不首先使用”的政策與否定恐怖主義的合法性是一致的。
5.使有核武和無核武的國家都參與進來,共同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