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麼那麼像,”埃米莉說,“他們的聲音、笑聲都很像。他很挑食,非常愛喝百事可樂……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看到一個大人這樣愛喝可樂覺得很滑稽。”
芒格的大女兒莫莉說自己記不得巴菲特進入他們生活的確切時間:“我還記得,爸爸整天都在和沃倫打電話。”
爸爸和沃倫關係突飛猛進的這段時間裡,莫莉也開始自己做主了。首先,她不顧爸爸的反對決定去一所沒有任何朋友、學生多來自於低收入和少數民族家庭的高中。查理後來讓步於自己這個任性的女兒,對她說:“莫莉,你這樣做就等於是自己撫養自己,拜託你好好養。”
高中畢業後,對於是否去東海岸讀一所常春藤盟校,她面臨著壓力和不確定性。她畢業於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iffe College),後來又呆在新英格蘭完成了哈佛法學院的課程。莫莉回到加利福尼亞的時候,家裡發生了好幾件重要的事情。爸爸已經年過50,擁有好幾百萬美元的資產,他的商業生涯和巴菲特密不可分。這看起來對兩人都是一種相當合理的長期安排。
“爸爸總是在買小公司,”莫莉說,“和沃倫一起,他們手頭有太多資金可用。”
雖然芒格已經和好幾個搭檔合作過了,巴菲特卻基本都是孤軍作戰。“我們看到雙方都有些怪脾氣,不過恰巧相當合拍,從此以後就以這樣那樣的形式做了夥伴,”巴菲特說,“我們不是非常正式的合夥人,不過精神上我們從來都是合夥人。”巴菲特有時候稱芒格“世道好的時候是初級合夥人,世道不好的時候就變成資深合夥人。”
雖然見面後不久他們就決定合作,基於信任和雙方對彼此智力的深深尊敬,這種合夥關係逐步漸進、水到渠成。
“在藍籌印花的收購案中我們毫無疑問是合夥人,”芒格回憶說,“在成立多元零售公司(Diversified Retailing)以低於固定資產價值的價格收購百貨商店的時候我們也無疑是合夥人,那是典型的本·格雷厄姆的手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巴菲特和芒格的首次碰撞(3)
從20世紀60年代到世紀之交,這兩人總是透過電話分析商機,一個星期要聊上很多次。每當一筆交易成交的時候,他們就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一旦有一方不能到場,另外一個人也可以單獨執行。“我們都太瞭解對方的想法,即使另外一個人不在也不會出什麼問題。”巴菲特說。
巴菲特遇見芒格的時候才29歲,不過已經在投資方面很有經驗了。他從小就聽做股票經紀的爸爸說這些事情,在霍華德巴菲特大廈裡的經紀辦公室玩耍。錢讓沃倫著迷,投資是他從小就迷戀的事情。在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唸書的時候,巴菲特讀到了一本書,是本·格雷厄姆寫的《聰明的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這為他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那是1949年,格雷厄姆認為算得上是華爾街智囊團團長,是全國最成功最知名的財務管理專家。巴菲特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研究生,格雷厄姆在那裡上課,後來他在格雷厄姆的紐約投資公司裡短時間工作了一陣。本退休後結束了生意,巴菲特回到奧馬哈設立自己的投資公司。他的第一批客戶都是那些已經知道他有多聰明的親戚,還有一些是格雷厄姆以前的投資人,他們在尋找下一個本·格雷厄姆,覺得有理由相信巴菲特就是那個人。
芒格為這個財富組合帶來了法律觀念,不過以他在商業世界中短暫嘗試得到的經驗,他也理解業務是如何運作的。“查理能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快更準地分析和評估任何一項交易。他能在60秒內看到所有可能的缺陷,是一個完美的合夥人。”巴菲特說。
在研究和收購像藍籌印花和喜詩糖果這樣的零售類商店和公司時,芒格和巴菲特都在督促自己去更廣闊的天地有所作為。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如何做一對高效率的合夥人。
“一個理想的合夥人應該有獨立工作的能力,”芒格解釋說,“你可以做一個主導合夥人、從屬合夥人或者一直都是地位相同的合夥人,這三種我都做過。人們不相信我會忽然變成沃倫的從屬合夥人,不過的確有人對於做從屬合夥人沒有意見。我並沒有特別放不下的自尊。總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厲害。要做領導者,你就要先學會跟隨別人。做人應該學會扮演所有的角色,在不同人面前你可以有不同的身份。”
和李克·古瑞恩一起工作的時候,芒格和他之間關係就和他與巴菲特之間的不一樣,即使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實際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