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野上下無人敢於提及。慈禧獨攬皇權的慾望早已被大小朝臣洞悉,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無形之中,人們只好把希望寄託在光緒帝十六歲、十八歲甚至二十歲上,因為大家知道,慈禧這位“老佛爺”善於創造歷史奇蹟。
光緒十二年,光緒帝十六歲。如果說同治帝十六歲的時候,由於頑劣、不成器,慈禧可以用皇帝“典學未成”、“讀折不成句”為由,推遲歸政的時間。可是,現在十六歲的光緒帝,除了口吃這一先天不足以外,無論在哪一方面,都遠遠地超過了當年的同治帝。光緒帝性情寬厚、沉毅靜穆。在老師翁同龢的指點下,讀了清朝開國以來的歷史和列祖列宗的聖諭聖訓以後,他變得更加懂事,責任感和使命感陡然而增,“自欲振勵,勿用人扶”(《翁同龢日記》)。為此,他汲汲渴求新知,讀書尤為刻苦。他每天黎明前即進書房讀書,一年四季,光緒皇帝御筆
每日如一,即使下了書房後,他也是行立站臥皆誦讀詩書,連慈禧也不得不承認:“皇上實在好學。”光緒十二年(1886),光緒帝一病數月,“日服藥五劑,尤誦書不止”(《翁同龢日記》),身體剛剛恢復,又進書房學習。翁同龢每每憶起同治帝典學時期的頑劣與師傅們每每揮淚勸學的情形,他就為光緒帝的好學所感動,他似乎在光緒帝的身上看到了王朝未來的希望,“上(光緒帝)體猶未平,仍日日來書房,勤學如此,非人間所及”(《翁同龢日記》)。此時,諸王親貴、樞機群臣,乃至於慈禧本人都不得不承認,無論是禮法、祖制,還是光緒帝的“學識德業”,似乎再也沒有推遲歸政光緒帝的理由了。
時間在分分秒秒地與慈禧的權力慾進行挑戰!
二
早在十二年前,慈禧強立不足四歲的載湉為帝。為了籠絡人心,慈禧曾經公開做出兩項保證:
(1)待光緒帝生子即為同治帝立嗣;
(2)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
然而,對於慈禧來說,二次垂簾的十餘年如白駒過隙,兌現諾言的時刻倏忽之間臨近。儘管,為同治帝立嗣的保證由於光緒帝還沒有大婚,可暫且不提;然而,歸政一事,即使百般不願,可到底已是迫在眉睫。此時,她心如燭照:對於歸政一事,既已“早經降旨宣示中外”,如果“旋即反覆”,將“使天下後世視予為何如人也?”(《光緒朝東華錄》)但是,操控皇權二十餘年,她早已習慣了發號施令、駕馭臣工。可以說,慈禧為了經營與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力,費盡心機,一朝放棄,豈能甘心!因此,為繼續鞏固她無冕女王的地位和權威,她就不能不為歸政後繼續操縱朝局做好一切準備。
慈禧準備工作的第一項就是軍機大換血!
軍機處是一個直接關係到王朝大政方針運作的機要部門。現有的軍機處所有成員進行全部撤換!
紫禁城軍機處一般認為軍機處大約組建於雍正七年(1729)。當時,正值雍正對西北準噶爾用兵,往來軍報緊急頻繁,必須迅速而縝密地處理。可是內閣距宮禁太遠,往來不便;而且耳目又多,不利於保密。為此,雍正帝便在宮內隆宗門附近建板屋數間,稱軍需房,辦理機密事務,後來又改名為軍機房、軍機處。
第十六講 置換軍機(2)
隆宗門內便是養心殿,清代自雍正帝開始,將皇帝日常辦公地點從乾清宮搬到了西路的養心殿。西北用兵告畢,軍機處並未裁撤,因為它已成了皇帝得力工具,職權反而大大擴充。軍機處的板屋,也改成今天我們所見的磚瓦房。
雍正帝及其以後的歷代皇帝都十分看中軍機處的作用,乾隆帝稱由於有了軍機處“權衡悉由朕親裁”。究其原因是軍機處的特殊職能和辦事方式符合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加強的需要。
軍機處的特殊表現在它不是清朝法定的、獨立的政府衙門,而是直屬皇帝領導。它無官署(只有值班辦事的地方,稱“值廬”,隆宗門旁的瓦房便是)、無定員、無專官、無屬吏。人員由皇帝自己從親王、重臣中揀選,均是兼職,按資歷地位分別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等,統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人數不定,少時三人,多時六七人,內中為首者,稱為“領班”或“首樞”。起初,每日只有“領班”見皇帝。軍機大臣一般是六七十歲的人,更有年過八旬的。軍機值房內景
軍機處辦事是迅速而機密的。每天清晨都要謁見皇帝請旨,並迅速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晝夜都有人值班恭候,以備接見,從不誤事。皇帝外出巡幸、謁陵、避暑,都有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