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驗學習的知識型企業,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尤其重視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習慣以老賣老的社會來說,似乎是不敢想象的,因為我們的遊戲規則是一切都是跟隨而不是超越,當我們依然沉浸在“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的那種良好自我感覺的時候,殊不知,別人已經早已捨棄了那些破橋殘路而在空中自由翱翔了。因此,有時候當我們時常看到一幫“非圈子裡的人”在一本正經地為“圈子裡的人”制定規劃的時候,我們不免感到十分搞和荒唐!
確實,我們正在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種危機,因為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對學習的概念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我們所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往往只是一些掌握了歷史知識和基礎知識的考試高手,我們的學生大多數缺乏一種社會生存的綜合能力,當教育成為一個人成就知識積累的同時又失去了一些更為重要的基本才能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難道還要以這樣的方式和規則來繼續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嗎?
1995年,一個名叫李倩妮的16歲少女來到了英國,她是屬於較早一批去國外留學的中學生。兩年以後,李倩妮考上了美國的丹佛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國際金融, 2001年她又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多年的留學生涯,使李倩妮感觸最深的是,同樣是學習,在國外她感到的是一種輕鬆和自由,而當玩和實踐都作為一種重要學習途徑的時候,讓她感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是:“原來,玩也可以是學習。”下面就是李倩妮告訴我們的,她在英國和美國學習期間的一些難忘的感受:
英國的學習儘管規矩很多,管制十分嚴格,但是老師在課堂上卻給予學生們充分的自由。我們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話,向老師提出。人有三急,如果你要上洗手間,去就是了,無須向老師請假;如果坐累了,可以站起來伸伸懶腰。最有趣的就是考試的時候,除了必須的文具以外,你還可以帶枕頭或者是朋友家人送你的幸運物,像娃娃、相片之類的東西進考場。學校主張在不違反考試規矩的情況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好使我們在最舒服最輕鬆的環境下發揮最佳水平。
老師講課時,常常旁徵博引,語言幽默、詼諧,從不照本宣科。在這樣一種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裡,我們不僅不會感到枯燥,反而能夠萌發對學習的興趣,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在英國中學,除了必修的###門課程外,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美術、音樂、手工設計、宗教、商業、會計、歷史、地理、藝術歷史和各種外語中選修5…6門課。課程都不難,因為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激發我們對學習的熱情,並培養我們對這些科目的興趣,在以後的預科和大學階段更有興趣地去深入學習。由此以來,學習是出於自發的,而不是被逼的,就好比鴨子是餓了而吃東西,並不是被強硬地填食。因為願意學,所以學得好;因為學得好,所以有信心。
在英國的學校裡,最合我意的就是在玩樂中學習。當學習和玩樂融合在一起的時候,知識不知不覺地就跑道人腦子裡去了,一點兒也不需要死記硬背。玩得高興,學得也高興,興趣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來了。
……
在我的學校裡,有一個學生自己設計並做了一個電動輪椅送給一位半身癱瘓的歷史老師,老師至今還用著呢。
在我們親身經歷場景和手工製作的過程中,書本上各種死的理論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在生活裡。所以,即使沒有死啃書,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教課書上難懂的理論。這種從玩樂中得到的知識和理解,讓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原來,玩也可以是學習。
我選修美術課,純粹是出於興趣,多少也有點希望重拾兒時的舊夢,同時也喚醒體內沉睡已久的藝術細胞……
上第一堂課,我們圍坐在一張長長的桌子旁,老師拿了一大疊雜誌,還有剪刀、膠水、木頭、木板和錘子往桌上一放,再發給我們每一個人一本厚厚的本子,說 Do whatever you want。”(隨便做什麼都行)
一直習慣了在課堂上照著老師的話去做的我,被突如其來的自由弄得有些有點不知所措。如果他叫我畫個什麼花啊、蘋果啊,我能馬上動筆。可叫我做什麼都行,我卻有點無所適從了……我有點難為地問老師:“我該做什麼呢?”
“你想做什麼”
我搖搖頭:“不知道”。
“就用這些材料,隨便做點什麼任何在你頭腦裡的東西都可以,不一定要符合常理。”
老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