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再屬於我,哪怕是不被人重視的一次小測驗,我也不允許自己失敗,也許是因為我太一帆風順了!
當深夜人們都已進入了甜蜜的夢境時,院子裡一片寂靜,微風吹動外面幾棵剛剛發芽的小樹。坐在寫字檯前溫習功課的我,突然也感覺到了一絲涼意,抬頭透過窗子看見天空中斑斑點點的星星,和那未圓的月亮,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已經到了深夜。看看錶——1:30,關好窗子,收拾好書包,一頭撲在床上,真累呀!想想這一天上九節課的滋味兒,回家還要做作業、複習,但是為了“第一”,值得。可我更怕了,我怕這辛勤的耕耘換不來豐碩的果實,更怕班裡那些才子們。他們個個都聰明絕頂,而我沒有一個聰慧的頭腦,更不會有比別人多的運氣,只是憑著多年來的勤勤懇懇。難道15歲就該是這樣死氣沉沉的學習,沒有點活力嗎?
但是為了讓自己那點可憐的尊嚴得以滿足,為了考場上的一時欣慰,我選了一條自己的路,現在中學生中很流行的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當得不到別人理解時,我也常拿這句話自慰。
還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我怕自己不能考個理想的成績,考個理想的高中,想起來就怕。為了學習,我簡直就是拼了命,我失去了自己更多的空間,自初二已來,我幾乎沒動過家裡的電視、錄音機、自己心愛的玩具,因為我知道那會影響學習。有時我常想,付出了這麼多,會有結果嗎?這還是個未知數。我只不過是農村地帶一所普通中學的一個學生,再好管什麼?只不過是只井底之蛙。我有些迷茫,有些動搖,真怕自己選錯了路。
一個15歲的中學生,從表面上看她有一副令人羨慕的“第一”氣派,誠然也是一個深受老師稱道的好學生,當然更是我們如今社會評價系統中的一位優秀學子。肯定有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她一樣“優秀”。可是我們看到了嗎?在她的心中,她的苦,她的累,她的心痛,她的自身被無情地剝奪,我們有誰知道?從初二開始,她就沒有看過電視,沒有動過錄音機,更沒有與她那些心愛的玩具共享天倫。當凌晨1∶30分所有人都進入了甜蜜夢鄉的時候,一個15歲的少年卻還在枯坐燈下為了那個“第一”。我們難道不覺得這很殘酷嗎?這種第一能意味著什麼呢?能說明她今後就是一個優秀人才?即使她今後能考上北大、清華又如何?一個被泯滅了童趣的人不會有太豐富的想象力,一個被剝奪了自我興趣的人不會從內心深處激發起一種強大的創造慾望。當一個人最終僅僅為了生存而與自己的人生志向南轅北轍的時候,那麼一種激情被泯滅的同時則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行屍走肉的“成功者”,僅此而已。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只有當他的行為來自於自己內心的一種本意需求和衝動,那麼無論他如何瘋狂地為之付出,人們都無可厚非。哪怕他為之付出了生命那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人們在為之惋惜的同時應該予以高度讚賞。(當然這裡是指把邪惡排除在外的一種有益於人類的行為)
作者的親身經歷
說實在的,我本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沒有受到過良好的基礎教育。我們走進這個社會的時候幾乎是一張白紙,我們那時沒有選擇,中學畢業後我就被別無選擇地分配到了一家翻砂廠當工人。而且一當就是八年。然而在每天繁重的勞動中我始終沒有失去自己對藝術強烈的興趣和熱愛。我考過三次大學,前兩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對自己的信心,在每一次失敗的同時我對藝術與哲學的興趣卻與日俱增。我經常在60度高溫的大爐裡面邊修爐子邊思考著康德對這個世界的解釋。那個時候大學就像一座遙遠的天堂,對我來說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那時候我沒錢買書,每月三十多塊錢工資我全部交給了母親。那時候我很想彈鋼琴,但擁有鋼琴卻像是一個童話,只能在夢中冥想。於是我就每天干完活之後,偷偷地溜出廠,到我家一位鄰居工作的幼兒園裡撫摸琴鍵。那時我沒有老師,也沒錢請老師,就是憑藉著一種抑制不住的興趣與莫扎特和貝多芬共舞,儘管我總是覺得自己身上那骯髒的工作服實在是對不住那美妙的音樂,但我別無選擇,因為我是從工作時間偷偷跑出來的。那時候,沒有任何人在逼著我學,所有的動力和激情都來自於自己的興趣。當我今天看到那些考大學的孩子們是如此的得到近乎帝王般的待遇時,我想起我當時考大學的境遇時,我有時候會掉淚。說出來大家可能都不信,在整個考大學的過程中,我沒有休息過一天,明天就要考試了,我今天依然在上夜班,在別的工人白天正在睡大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