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化某種“原物性”為代價的。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只有“原物性”的存在才能使人保留一些人本來就應該有的“天性”。比如,為了實現一個真正的愛,“天性”告訴我們:有時候必須要以一種貌視殘酷的方式去實現的,就像那些狐狸和鸚鵡,但作為人來說;實際上這種“天性”是靠人類的理性來實現的。“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實際上它們的區別就在於,用理性的方式去愛是真正的愛,而完全用情感的愛去愛就是溺愛。用理性去愛,那麼你就應該知道如何去正確的實現你的愛,如果僅僅用情感去愛,那麼你就只能在溺愛中迷失方向。
我曾聽到一位中國的母親當著自己孩子的面,這樣來評說她腦子裡的美國父母親的:你看美國人的父母怎麼這麼狠心,他們都不怎麼管孩子,他們從小就讓他們幹活,到了18歲了就設法把孩子轟出家門,還有等孩子讀大學時候還要讓他們自己去打工,甚至孩子沒錢的時候,做爸媽的還說是借錢給孩子。你看這些美國佬這麼有錢卻這麼扣,真自私!美國人真沒人情,你看那《北京人在紐約》,那個姑媽把王啟明他們塞哪住了?破地下室!那兒有髒有亂的,那哪是人住的地兒?還有你看那姑媽的德性,扔給王啟明他們幾白塊錢,還說是借他們的,那哪是人乾的呀!別人大老遠跑到你美國來,你怎麼也得首先請外甥女、外甥女婿找個好飯店好好撮一頓吧。真沒勁!
這位年紀並不大的母親說完立刻摟著她那大約十多歲模樣的孩子,細聲柔語的說到:乖,媽可不會這樣,怎麼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心肝寶貝呢。媽要讓你好好讀書,今後咱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好讓你姥姥、姥爺你媽你爸臉上都有光彩!心肝,媽什麼事兒都不會讓你幹,你只要讀好書就行了,沒錢花了,乖你就說,媽再苦再累也會滿足你要求的,因為媽媽愛你……
此刻我關注著眼前這樣一個畫面:一個滿面紅光、嘴裡不停地嚼著零食的少年和一個年紀不大但卻顯得蒼老的母親,他們共同完成了中國現代家庭教育史上一次神聖的演講。我相信這位母親代表了當今中國絕大多數父母親現有的觀念和行為方式。與此同時,在那位母親神聖而又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已經瘟疫般地進入了幾乎中國的每一個家庭。
無疑,這是一種價值觀。
對一種價值觀的非主體價值評說是我從來就反對的。因為一種價值是否有意義,是取決於這個價值的享有人而不取決另一個價值系統的人。所以就這個層面上來說,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對另外一個價值系統的人或事物說三道四。但這裡面需要一個前提:這就是在遵循於一個價值系統中的大部分人群必須是快樂而幸福的。如果不是,那麼這個價值系統就必須重新審視直至被打碎、重建。
然而事實已經證明,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那樣: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已經出現了深重的危機,尤其是在城市裡,兩代人幾乎都在一種互相敵視的狀態下疲憊地徒步人生。我敢說,當下中國,在有十歲以上孩子的家庭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快樂的、疲憊的、缺乏溝通的、心情不暢的甚至是互相仇視的。這種現象在大、中城市裡尤為嚴重。現在社會上已經公佈和出版的各類有關這方面的調查報告和書籍,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陳屹,這位留學美國多年的學子,十多年來,他一直在比較中、美兩國在教育理念上的區別及優劣。作為國內多家媒體的特約撰稿人,陳屹經常在國內的媒體上發表各類有關教育方面的文章。下面這篇文章是他在2002年9月5日的《北京青年報》上發表的,題目是《美國人不談“父母恩”》,請看:
“養兒方知父母恩”, 這是在我們做了父母之後,才感悟到:“原來做父母真不容易。” 但是,多年來在與美國人的交往過程中,我並不記得他們說過“當了父母后,才知曉做父母是這麼難啊”。
在有意和無意的觀察中,我覺得海外大部分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很盡心盡力,但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在享受子女的成長,而是盼望他們長大成人,父母好解脫辛苦。似乎養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時刻趕著完成系列任務。 比較而言,美國家庭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要比中國父母隨意得多,大部分父母更注重整個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結果。
比如,美國學校為學生組織了各式各樣的體育隊:足球,籃球,壘球, 學生自己報名,象徵性地交一些費用。教練呢? 都是隊員的父母,他們都是自願服務者, 為了孩子,也為了他們自己的興趣。 隊員的訓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