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面併購,事後,可能從事“拆解分割出售”,或者進行“某些特殊任務”等。
例如,某國進軍俄羅斯國營AT通訊企業,表面上是因為國營AT通訊企業長期鉅額虧損,俄羅斯政府不堪負荷,因此開放外資增資,希望藉此改善弊病重重的國營AT通訊公司,其中,紅石集團扮演私募基金整頓者的角色,但真正內幕,卻是某國家想要控制俄羅斯通訊 ,進而達到監控目的。試想,掌控俄羅斯的通訊,某種程度就是一種秘密監聽,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商場對頭,無人能逃過監聽,而欲掌控此北方大國的特殊任務,永遠沒有人會承認是透過紅石集團操控,背後的巨大陰謀,只在有心人追查時才能露出端倪。
不過,除了政府的秘密任務,大部分併購其實還是在商言商,紅石集團不只是擁有龐大的融資能力和錯綜複雜的關係,其高深莫測的併購手段更是一絕!紅石大軍所向披靡,看中的獵物從來沒有失手過,也因如此,紅石集團出手併購,總是正反兩面評價不斷,贊成者認為紅石集團是舊體制整頓者,反對者則抨擊紅石集團是野蠻人,不顧企業經營理念。
最著名的一次出手,是2005年4月紅石集團和某歐洲私人證券公司組成合作團隊,以47億美元大舉購入汽車產業,因保密協議之故,事前無人獲知半點訊息!這起紅石集團併購案,撼動了百年德國汽車業!併購訊息曝光,媒體公佈背後出資者為紅石集團,受到利多激利,紅石股價一路狂飆,一連10天漲停板。第一次股東換成這批“嗜血者”,讓汽車業首度被迫改造。許多人驚訝,紅石集團操作之精密,時間點鋪陳醞釀之完美。
汽車業幾個龍頭家族因此在媒體上大肆抨擊,將此行為稱為“華爾街野蠻人”,這種沒有打招呼,也沒有任何協商的併購掠奪,根本是一種野蠻人的行為,因為不知出資方為紅石集團,被迫低價賣出的幾個百年家族,在吃了悶虧後,不滿情緒大肆宣洩於媒體。但才幾天時間,媒體抨擊德國汽車易主事件,態度180度大轉變,重量級歐洲媒體開始撰文表示,私底下歐盟等國經濟部官員,對購併案非常贊成,甚至表明百年汽車工業沉悶太久,需要換上新血,認為新投資方會整頓歐洲工業,使得有新生命誕生。一場看似評價兩極的併購案,讓紅石集團不想引起注目都很難。
不過,真相永遠沒有盡頭!
從某種角度上,這是歐盟官員被迫妥協的媒體釋出,正面表態支援,實在是有不得已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歐洲汽車工業大幅降價,一向自詡尖端的高階房車如福斯、奧迪、寶馬等頂級歐系車商,如果用降價以搶攻國際市場,則日本和美系車商將不是其對手,因此日本和美方聯手,50億美元入資紅石基金,指定收購歐洲汽車產業。
而美日雙方,則以雙邊貿易為條件,希望歐盟官員出面說明紅石併購的好意,莫讓併購案演變成國與國的對立。為了不傷各國彼此間和氣,歐盟官員才同意出面緩和,配合演出這場“皆大歡喜”的戲碼。就這樣,雖然還是歐洲品牌,但車商大股東早已換人,透過紅石集團私募基金進場,真正幕後的股東已經換上美方和日資。
這就是典型的紅石併購內幕!為了某專案的而下手併購,被併購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相永遠在層層迷霧之後,誰都不知道,紅石集團背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但唯一確定的是,紅石集團總能引起一連串的全球資金效應,如果能事前獲悉紅石集團的下手目標,投資者很容易就可以搭上“資金順風車”,像這次歐洲投資者則因紅石集團入主,大舉入股歐洲汽車產業,連續10天漲停板的股價反應,進賬荷包滿滿。
金融界人士均知,國際私募基金的回報率十分驚人,其年平均淨回報率高達,而一般的基金回報率也只是7%~8%。在這種高額的回報率下,國際私募基金公司能像磁石一樣吸引鉅額資金,也就不足為奇。
然而,這些被外界稱為“嗜血者”的國際私募基金公司,手段非常人所能及,充斥著盤根錯節的國際政商關係,甚至也會和國際炒家聯手,在特定時間一邊放空股價,一邊則募集資金,以求雙重獲利。因此,稍有不慎,想搭順風車的投資者,不但血本無歸,更會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次,紅石集團看中臺灣第一大媒體王國—東媒體!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黑錢 六(1)
城市另一端,在李莫泰身亡後,有個人正一籌莫展地斜靠在椅上,一通電話打斷他的思緒。“邁克,有件事要告訴你。”通知邁克的是李莫泰的副手、瑞士投資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