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即將第8軍擴充為四個軍,實力大增,成為他後來背叛北伐革命的基礎。26日夜,第4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汀泗橋,全殲守橋敵軍。北伐軍繼續向武昌門戶——賀勝橋挺進。 是時,吳佩孚親率精兵數萬人從保定乘車沿京漢鐵路日夜兼程南下,原擬定據守汀泗橋,但為時已晚。吳佩孚深感事態嚴重,便親自坐鎮固守賀勝橋。吳部兵力除第13混成旅、陳嘉謨的第25師、劉玉春的第8師等精銳外,還有從汀泗橋潰敗下來的前武衛軍馬濟和宋大霈、董政國等餘部,合10萬之眾,並附有鐵甲車和山炮、野戰炮數十門、重機槍二百餘挺,全部實力數倍於北伐軍第4軍、第7軍兩軍。賀勝橋惡戰,在所難免。當時,蔣介石、白崇禧等北伐軍高階指揮官齊集咸寧,商討進攻賀勝橋的計劃,最後決定由李宗仁直接指揮賀勝橋戰役。30日,李宗仁一聲令下,第4軍、第7軍兩軍向賀勝橋守敵發起總攻。尤其是葉挺率領的獨立團更是英勇善戰,冒著槍林彈雨猛打猛衝,打得吳軍狼狽逃竄。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描繪戰鬥激烈的情景:“其火力之猛,北伐途中除德安、龍潭兩役外,鮮有可比擬的。我們高階指揮官也都浴身於火海之中,流彈橫飛,炮彈時在前後左右爆炸。”經過一天鏖戰,革命軍愈戰愈勇,敵人鬥志盡失,連連潰退。戰鬥中,吳佩孚手刃退卻旅、團長數人,懸頭於電線杆上,但大勢已去,敗局難挽。近黃昏,吳部終於全線崩潰。至此,第4軍、第7軍兩軍連克汨羅河、汀泗橋、賀勝橋三關,於9月1日直逼武昌城下。由於武昌城堅不可摧,再加上守城敵軍準備充分,居高臨下,使北伐軍三度攻城不下。官兵們數次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前仆後繼,爬梯攀城,犧牲慘烈。直到10月10日,北伐軍才繼漢口、漢陽之後,攻克武昌,取得北伐在兩湖戰場的決定性勝利。 攻克武漢後,北伐軍馬不停蹄,分三路東進,###孫傳芳部。李宗仁率領第7軍擔任左翼,自鄂城、大冶一線入贛。戰略任務是沿長江南岸,經陽新、武穴、瑞昌,直搗孫傳芳的九江老巢,並向左監控長江江面和北岸敵軍陳調元所部。孫傳芳虎踞長江下游多年,苦心經營,兵強馬壯,實力早已超過吳佩孚。所部20餘萬人分為五個方面軍,盤踞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吳佩孚在武漢敗北,坐山觀虎鬥的孫傳芳急速將五省主力集於江西,準備對北伐軍作戰。9月底,由於擔任中路的北伐軍第1軍第1師和第6軍在南昌為孫傳芳部所擊潰,李宗仁當機立斷,舍東而南,將進擊九江改為向武寧、德安推進。以策應第6軍。第7軍雖成孤軍深入之勢,但士氣旺盛,銳氣不減。29日,李宗仁率部進入武寧縣。箬溪一戰,第7軍以少勝多,全殲號稱孫傳芳精銳之師的謝鴻勳部兩萬之眾,取得北伐軍入贛後第一個輝煌勝利。部隊稍作休整,10月2日,李宗仁即率部乘勝向德安前進。時德安守敵為孫傳芳另一勁旅盧香亭指揮的各部。大敵當前,李宗仁親至最前線督戰,指揮第7軍向敵陣發起全面猛攻。血戰一日,攻破德安。第7軍也損失巨大,死傷兩千餘人,第9團團長陸受祺陣亡。是役,乃第7軍參加北伐以來戰鬥最慘烈、傷亡最大一役。嗣後,蔣介石致電李宗仁:“……此次孫逆全力來犯,主力皆在德安、九江一帶,今為貴部完全擊破,以後敵必聞風喪膽,贛局指日可定……”云云。緊接著,李宗仁識破敵人包圍詭計,率部迅速回撤箬溪,以出擊新增第五方面軍陳調元部。此時,敵三師之眾陸續抵達箬溪北30裡的王家鋪。10月12日,王家鋪戰役打響。經一日一夜苦戰,李部將敵擊潰。是役,第7軍再損失2000餘人,第2團團長呂演新陣亡,機關槍大隊長吳鐵英也殉職沙場。第7軍入贛以來,在三戰三捷的戰役中,僅下級幹部傷亡就達三分之一;原兩萬兵力,損失4000人以上。此後,李宗仁繼續率領第4軍、第7軍等部轉戰江西戰場。11月上旬,北伐軍相繼攻克九江、南昌,孫傳芳狼狽逃往南京。   。 想看書來
李宗仁小傳(4)
北伐軍平定江西后,蔣介石力主將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遷往北伐軍總司令部所在地南昌。其獨裁之野心,昭然若揭。國民黨內遂就中央北遷問題引發反蔣運動。李宗仁以北伐大計為要,認為中央前往武漢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北伐還是應該絕對服從總司令的統一指揮。1927年1月,李宗仁被蔣介石任命為中路江左軍總指揮,率領第7、10、15軍東征,循黃梅、廣濟、羅田向安徽的宿松、太湖、潛山一帶進逼安慶。3月,時任安徽省長的陳調元率部起義。同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的二屆三中全會上,李宗仁當選為國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