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馮玉祥國民軍的作戰。同年11月,北方軍閥組成了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的安國軍,企圖阻止從南方誓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12月,張學良晉升為上將,人稱少帥。1927年5月,張學良率部在河南與武漢政府的北伐軍作戰。但他對國民黨並沒有表示出勢不兩立的敵對態度。當奉軍撤離鄭州時,他儲存了軍火庫,沒有炸黃河大橋,並給北伐的國民革命軍留下一封信,以示並無敵意。   。 想看書來
張學良小傳(2)
1927年秋冬,馮玉祥聯合閻錫山討奉。張學良為京漢線總指揮,率軍由保定向石家莊進發,攻擊閻軍。10月12日,晉軍師長傅作義率部從五臺山插出,乘虛搶佔了北京以南百里之遙的涿州。涿州是奉軍的後方,又是通向北京的咽喉。涿州失守後,張學良立即率精銳部隊前往進攻。雙方爭勇鬥狠,死傷累累。奉軍屢攻屢挫,動用了坦克、飛機、毒氣等各種武器,把戰鬥推向空前殘酷的地步,總算將晉軍趕回山西。涿州戰役一直打了三個多月,其強攻固守聞名全國,成為張和傅的成名之役。 1928年1月,蔣、馮、閻、桂聯合北伐,進攻奉軍。張學良再次任京漢線總指揮,率部阻止北伐軍北進。5月下旬,奉軍在石家莊、保定戰役中連續失利。張作霖見敗局已定,便下令撤退。 6月4日凌晨五時三十分,張作霖回奉天乘坐的專列行駛至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軍埋設的炸藥炸燬,張作霖受重傷,被急救回帥府,於上午九時三十分斃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暴亡,這是張學良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從此,他走上了一條迂迴曲折、磨難重重、悲壯無比的英雄之路。 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和平談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電報後,於6月17日返回瀋陽。6月19日就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年僅27歲的張學良從此開始主政東北。 張學良主政東北後所面臨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與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和平統一,以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祖國統一,張學良頂住內外壓力,毅然決定實行東北易幟。 日本帝國主義要佔領東北的野心是昭然若揭的。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後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不料張學良竟然能平靜地繼承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就改變手段,引誘張學良拒絕南方國民政府的招降和拉攏,大力支援他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對抗。6、7月間,日本首相田中三次致電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令其警告張學良,不要向南京政府妥協。並說,如果南京政府武力壓迫東三省,日本願不惜犧牲,盡力相助。8月4日,日本特使林權助以參加張作霖喪禮為名抵達瀋陽,干涉東三省易幟。6日,他向張學良遞交田中的信。信中表示,日本反對東三省同關內統一,公然要張學良實行東北自治,並威脅說“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採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辭嚴地申明:我為中國人,應以中國人之立場為出發點,以東三省的民意為定。並警告林氏不要冒干涉中國內政,冒天下之大不韙。林權助卻惡狠狠地說:日本冒干涉內政之嫌亦所不避。不久,日本政府不顧張學良的嚴正立場,一面從朝鮮調兵到瀋陽,進行武力威脅,一面以借款6千萬元相利誘,但均未動搖張學良易幟與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東北軍內部意見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等人,新派的楊宇霆等人都反對易幟,認為易幟後,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東北軍會被南京政府吞併,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勸他們說:“換旗不換旗這是關係東北前途,也關係中國大局的問題,日本不願意我們換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挾持東北獨立,但要俯首聽命於它,做一個傀儡,這等於出賣民族利益,成為歷史罪人,我們決不能這樣做。先大帥屍骨未寒,我們認賊作父,良心上也不許我們這樣做。要靖國難,報家仇,只有全國統一,合力對付日本。換旗後,北伐軍要進兵關外,師出無名,而且只要擁有兵力,也不會失去自主。” 就這樣,張學良衝破外部與內部的阻力,於12月9日通電宣佈東北三省易幟。31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 東北易幟,使日本統治集團驚呼國難臨頭,較保守的樞密院都認為這是“對日本的侮辱”,使解決滿洲問題大大增加了難度。這充分證明張學良在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的和平統一,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野心,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愛國行為。正如他自己所說,“南北統一,人心所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