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陽明洞相隔不遠。兩位摯友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此後幾年,張學良在貴陽附近數次轉移。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十年“管束”期滿,張學良本該恢復自由,結果,1946年11月2日,卻被秘密遣送臺灣,軟禁在臺北陽明山。 1961年,蔣介石為了平息人民的怨憤,安撫東北人士,裝模作樣地宣稱恢復張學良的自由,解除了對他的管束,實際上不過是變換了一種方式。蔣介石直到臨死之前還叮囑兒子蔣經國看住張學良,“不可放虎歸山”。直到1990年6月1日,老友張群為張學良公開做壽,臺北高層軍政大員孫運璇、陳立夫、梁肅戎、郝柏村、李國鼎、倪文亞、張繼正等人均齊聚於張學良住處,他才公開露面,結束了長達54年的幽禁歲月。  
張學良小傳(8)
1991年3月,張學良攜伴其渡過50多年幽禁生活的夫人趙四小姐赴美探親訪友,定居美國夏威夷,頤養天年。 2001年10月15日14時50分,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作者點評
張學良將軍是一位對中國現代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人物。愛國主義是張學良人生樂章的主旋律,他是一個徹底無私的愛國主義者、大無畏的熱血男兒。他是抗日愛國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因為愛國,張學良本可以擁兵自重,縱不能問鼎中原,至少也可以保持自己安享富貴尊榮,做一個第二代“滿洲王”。但他在外有日寇威脅、利誘,內有權臣反對的雙重壓力下,毅然易幟,使中國實現了辛亥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劃時代的統一,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分裂中國的野心。因為愛國,這位身率數十萬東北大軍的將軍,在民族危急存亡和國難家仇的嚴酷現實面前,置個人權勢榮辱乃至生死於不顧,以高度的民族良知和愛國熱情,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蔣聯共抗日,從而在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史上寫下了永放光彩的篇章。為此,周恩來稱讚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這是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愛國精神和愛國行動的最高褒獎。張學良強烈的愛國思想一生不改,直到晚年,他仍然心繫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企盼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1990年,張學良將舊作《謁延平祠》寄給他的老部下呂正操將軍,詩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遵明朝,確保臺灣入版圖。”其拳拳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張學良為人坦蕩直爽,光明磊落,無所畏懼,講感情,重義氣,一諾千金。就像他的自我評價那樣:“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張學良的這顆“赤子之心”既使他在“九一八”事變後,忍辱負重,替蔣介石背上“不抵抗將軍”罵名而無以自辯,惟有臥薪嚐膽,以備日後雄起;又使他在西安事變之後,以無比磊落的廓大胸懷送蔣介石回南京,旋被欺世盜名的蔣介石主使軍法審判,被迫以35歲風華正茂的年紀而退出中國政壇,處境與囚徒無異。此後,他以63歲的高齡,同與自己攜手走過近四十年人生之路的趙一荻女士(即趙四小姐)在臺灣補辦婚禮,補做新郎。1991年3月結束了幾十年幽禁生活的張學良攜夫人移居美國夏威夷頤養天年。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因病逝世。張學良的一生,正如學貫中西的海外史學大家唐德剛教授所說:“張學良早歲的顯赫和晚歲的恬淡,都發生於一個‘最後之因’,這個‘因’,便是他個性上有顆‘赤子之心’,這顆赤子之心經過反彈,化為行為,是可以翻天覆地的。……那是他當年道德的長處,但可能也是他職業上的短處。……他實在是一位動機純正、心際光明、敢作敢為、拿得起放得下,而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愛國將軍。” 張學良將軍的愛國風範和卓越功勳,將永垂青史,為世人景仰。  
楊虎城小傳(1)
1893年11月20日,在陝西省蒲城縣孫鎮甘北村的一個貧苦的楊姓農民家中,一個男孩兒出生了,取名楊�(音終),字虎城。父親楊懷福,除務農外,還精於木工,農閒時幫人做點農具,掙點錢以助家用。楊虎城一家生活雖然清貧,但平常日子過得還算平安,也沒發生過什麼大事,小虎城就在這種平淡的農村生活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在10歲時,父親送小虎城到村裡的私塾唸書,三年後,小虎城卻又因家境不好而輟學。於是13歲的少年楊虎城走出家門到鎮上的一家小飯店當童工,沒有工錢,小飯店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