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結婚四天後,男方家要殺一頭豬,釀一罐酒,讓新郎、新娘帶上這些東西,隨送新娘的人一起到新娘父母家。新郎會把酒、肉送給岳父和岳母,表示這是自己在婚後第一次對老人敬孝。然後,新郎領著新娘返回自己家裡,到此婚禮才算全部結束。
二、怒 族 斜 拉
怒族人的飲食習慣有些與眾不同,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吃兩頓飯。他們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煮燜咕嘟飯(玉米麵稠糊)、包穀稀飯、包穀粑粑、石板粑粑等。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他們的肉類來源主要是牛、豬、雞、狗、羊、魚,以及野牛、野豬、鹿麂子、岩羊和山雞等獵物。在日常生活中,最受怒族男女老少喜愛的一種食物是“斜拉”。
第十三章 怒族文化(2)
“斜”在怒族語中是肉的意思,“拉”是酒,“斜拉”翻譯為漢語的意思就是肉和酒炒在一起。怒族人在做“斜拉”時,先把大塊的豬肉切成很多小片,然後用酥油炒40分鐘左右,再放入一些清酒,攪動片刻,蓋上鍋蓋幾分鐘就可以食用了。“斜拉”營養豐富,是怒族人款待客人的佳餚。它不但口味好,而且有治療風溼、婦科病的效果。如果你到怒江兩岸,好客的怒族人就會給你端上一碗熱乎乎的“斜拉”,吃完後你一定會感到精神爽快了很多。
三、怒 族 獵 棚
待秋季最忙的時節結束後,怒族的青壯年男子和小男孩晚上就很少在村裡聚會了,有的連家都不回,而是到山上去守獵棚。獵棚一般都建在大樹下、石巖旁、叢林中、山溪邊。怒族男子用樹枝、樹葉和茅草,在那些地方搭起簡陋而又隱蔽的小棚子。平時,它可以用來遮風避雨、存放一些東西,秋天就成為狩獵所用的獵棚。他們通宵地守在這裡,獵取山鼠、竹鼠等小動物。
怒族人生活的天地
秋收之後,因為莊稼已經收完,山鼠、竹鼠等靠偷吃糧食為生動物的食源被切斷,只好到處找吃的東西。怒族人用竹籤穿起包穀,放在獵棚四周。這些小動物聞到食物的香味,就會來這裡大吃一頓。獵人則根據竹籤上的齒痕判斷來吃食物動物的數量、大小和種類。然後,帶上彎弓和長刀以及其他需要用的物品,到獵棚裡去守候。
白天,怒族人在獵棚中削箭、燒茶、喝酒,但是不能高聲聊天,因為這樣會嚇跑藏在附近的小動物。到了夜晚,野獸們出來活動,只要聽到“嚓嚓”的響聲,獵手們就開始準備拉弓搭箭。等獵物確認沒有危險,埋頭大吃誘餌,失去警覺時,獵人才會瞄準目標,從容地張弓放箭,很多獵物就在不知不覺間斃命了。
守獵棚是對男人勇氣和膽量的考驗,他們打到獵物的多少還關係著個人的榮譽。誰在獵棚獲取的獵物最多,誰就被譽為村寨中最能幹的人,並受到人們的稱讚。如果他是一個未婚青年,更會收到姑娘們投來的愛慕的眼光。
四、怒族達比亞
達比亞是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又稱“達邊”,當地漢族人稱其為怒族琵琶,主要流行於雲南怒江流域。達比亞雖被稱為琵琶,但是它比琵琶還要古老。怒族的山寨裡還流傳著有關達比亞的傳說:古時候,一個居住在深山的怒族孤兒由於沒有田地和房屋,獨自住在深山的巖洞裡。一天,為了消除寂寞,他找來一段黃桑木樹幹,以棕絲為弦,做成一件達比亞。每天夜晚,孤兒就彈起達比亞,抒發自己的情懷。達比亞清脆動聽的琴聲感動了附近山寨裡一位美麗的姑娘,她跑來與孤兒結為夫妻。從此,達比亞在怒族中流傳開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在怒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合中使用。
達比亞通體用一整塊楠木或黃桑木製作,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絃軸、琴馬和琴絃等部分構成,全長60厘米左右。共鳴箱為橢圓形或三角形,正面蒙有松木或杉木薄板,板的中部有很多圓形的出音孔。琴頭沒有什麼雕飾,左右兩側有四個木製絃軸。琴桿短而寬,表面為按弦指板,不設把位。面板下方有木製琴馬,上面繫有四條琴絃,早期使用羊腸弦,現在已改用鋼絲絃。
演奏達比亞時,琴頭向左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彈撥發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明亮柔和,定弦法因演奏曲調的不同而有多種,中間的兩弦演奏旋律,外邊兩弦進行和聲襯托。進行演奏時,左手很少變換把位,常使用帶音和打音等技法,右手常用彈、挑、勾、抹、摭、分等技法。在怒族民間音樂演奏中,達比亞常被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經常演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