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術,尚和同而鄙狷介……”
他預言“天下之患必自此而起”。他說的稍微早了一些,但絕對說對了。
最後一個問題的設定顯示了他與當時的流行做法的“緊張”關係。他先亮明自己的觀點:“明於當世之務者,唯豪傑為然”,然後筆鋒一轉,指責“今取士於科舉,雖未免於記誦文辭之間”,意指這種做法是拔不出豪傑來的,但馬上表明自己是要拔豪傑的,所以讓你們“備論當世之務”,如何削減冗官?如何理平繁重的賦稅?更有幾乎是出格的問題:現在藩王滿天下消費極大,國家幾乎養不起了,他們還將發展到尾大不掉鬧事的地步,怎麼處置?軍隊遍海內而日耗甚大,怎麼辦?各種自然災害造成大量流民,怎麼拯救?社會治安混亂,“獄訟煩滋,流賊昌熾,其將何以息之?”權貴世家兼併土地,為害鄉里,人情怨苦,怎麼制裁他們?邊境不寧,怎麼對付那些戎和胡?
他幾乎把當時主要急務都擺出來了,他認為這都是“官冗而事益不治之所致”。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成龍配套的,官多藩重必加重稅賦,南軍北用北軍南用,徵調運輸糧食就使民不堪命。那些肉食者又只是滿腦袋權錢經!怎麼辦?千言萬語是得找出好官來,但國家“名器已濫”!
關鍵是選拔出真才。儘管出個把真才也得被官場這個銷金窟給磨滅了。但體制性的改革王陽明終身都沒有想過。由他來選拔人才,他也無非是想讓這些秀才們都能寫出他五年前那樣的《陳言邊務疏》。他後來擺平了蕃鎮與民變兩相,那奇勳的建立,不是現蒸熱賣而是積厚孕久的功夫。並非天然現成的“良知”發用。不過其憂國憂民的情志的確讓人感動。但他做不了多少主。在結尾處,他說了幾句顯然是說給主持天下文柄的大人老爺們看的的話。真難為他了。
他當考官是不會像周進選拔范進那樣選拔人才的。可惜,他只主持過這一次小小的鄉試。無權是不能為國家選拔真才的。
按世俗標準,他算一帆風順,年輕輕的進士及第,剛上仕途也談不上不受重用。但因他自度有宰相之才,卻在邊緣空耗時光。他內心的苦悶與其才華成正比。他雖然慶幸能來夫子之鄉主持文事,但很快就又悲憤難舒了。現存他《山東詩六首》,既痛“濁世將焉窮”“下愚竟難曉”,更恨“我才不救時,匡扶志空大。”現實對於他來說是個“網”………“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遊入蓬島。”
嗚呼,這位讓舉子作賈誼式《平安策》的考官,內心深處卻懷揣著悲傷的《服鳥賦》。
賈誼和晁錯是他這次主考時屢屢提到的“形象”。
8.師友之道
但他不再像賈誼那麼想不開了,因為賈誼不能白死,他的教訓,自有智者予以總結。蘇東坡說賈是“揚才露己”、不會自用其才,只能自速其死,東坡的結論是“但願我兒魯且直,無災無難到公卿。”陽明則採取了迂迴的辦法,採用孔子式不能執政便透過學說和辦學來“施予有政”。
他既然從陽明洞復出,就暫時不會騎鹿入蓬島。那種想法可以隨時有,但真要去做,去知行合一,還需要另外的條件。
明制規定鄉試開場日期是八月初九,十五日第三場,幾天之後放牌。陽明又去登了泰山,觀了東海,忽而與天地交融心騖八極,忽而突發悲音。及至返回京城,已入九月。
就在這個九月,他被調到兵部武選清吏司,還是個主事,從六品。看來,鋒芒畢露的主考工作,顯然未能取得讓他榮升驟起的聲譽,或者可以說在敢於放言的成化弘治年間他的聲音還不夠驚天動地,他的“宰相經”還缺少一炮打響的轟動效應,他提交的方案差不多都是洪永時期的舊制,已在位的宰相們覺得他們已經或正在用“京察法”解決名器太濫的問題,曾有一次削革了近千名不稱職官員,至於屯田法等等都有洪武爺的成例在。事實上能夠瞅準機會一露崢嶸而得手的往往是依附著某種勢力,或者在官場上正好迎合或滿足了某種需要。王陽明這次主考工作所體現的真正的挑戰性在於堅持知識分子的獨立性,不滿程朱式辭章講疏的育人方法。然而也正因為這是放橫炮就註定難以加入主流。
他來到兵部武選司上班。兵部在承天之門的東邊,宗人府的後面,一溜面朝西的房子。兵部的搶眼之處並不在於它掌管著國防,而在於所謂選拔“武將上馬定乾坤”之事是單純吏部決定不了的,吏部高於其它五部之處在於它管“幹部”,其它部的屬員,吏部可以直接定,唯兵部的是兵部拿主導性意見。天下的官吏非文即武,吏部管文官,兵部管武官。只要能管上“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