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在幽雲境內,時而會有唐兵出現,只要劉知遠一亮自己的身份,再慷慨地給他們點銀兩,自然都眉開眼笑地放行了。劉知遠也順便了解了一些情況,知道這裡是不可能有契丹騎兵出現的,只偶爾會有幾個迷路的契丹騎兵路過,所以自然會被唐兵俘虜。當地的老百姓不堪忍受長期的戰亂,早已朝南遠遠搬遷,這一大片地區已經和無人區相差無幾。一旦走過這個地區,再往北走,就很難再看到唐兵,但劉知遠卻意外地發現山樑上星星點點地分佈著人戶。他非常好奇,跳下馬來走過去,藉口路過找水喝,同此地的百姓攀談起來。原來,雖然後唐和契丹一直有紛爭,但那都是軍隊之間的事,邊境的老百姓雖然深受其害,但也有膽大心細的學會了契丹話,時常越過邊境去和契丹人交易,以中原的絲綢、茶葉、鹽等物換取契丹的毛皮、藥材等。為了交易方便,這些百姓索性就在這山樑上鑿洞居住。劉知遠聽說後,深受震撼。他印象中的契丹人,都是騎在馬上,揮舞著鋼刀,呼嘯而來殺戮一番,隨後絕塵而去的,都是些剽悍絕倫、嗜血如命的蠻夷,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他們也會跳下馬來,和異族人討價還價地進行交易。劉知遠打量了這些老百姓,都非常普通,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和動盪的中原相比,他們的生活可能更安逸一點,臉上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中原百姓眼中經常流露出的絕望麻木完全不同。
劉知遠謝過這家百姓,出於安全考慮,向他購買了幾身契丹服換上,隨後上馬繼續朝契丹上京而去。路上的行人大部分都是契丹人打扮了,偶爾會有中原服色,仔細一看果然是商販之流。劉知遠知道現在已經深入契丹的腹地,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邊走邊仔細觀看周圍的形勢。他果然見到了先前所遇百姓向他描述的互市景象,只見許多中原的百姓席地而坐,把從中原帶來的物品攤放在面前,嚮往來的契丹人兜售。那些契丹婦女,則精心挑選著茶葉、鹽等物,同時用毛皮或藥材等物品進行交換。偶爾也能看到契丹騎兵們夾雜其中,只是他們已經不像戰場上那麼兇悍,而是拉著戰馬行走在人群中,在攤販們中間尋找想要的物品。整個集市熙熙攘攘,反而比中原好多城鎮的集市熱鬧許多。劉知遠也下了馬,一手拉著韁繩,隨意在街市上行走。他再一次感嘆,如果不是身臨其境,他真的想不到,在邊境上竟然會存在著如此繁榮的市場,而且集市上不僅有漢人和契丹人,就連周邊的党項、回鶻等各少數民族也夾雜在其中。僅看這集市上的平和,萬萬想不到在另一片土地上,各方的軍隊正你死我活地廝殺。
過了幾天,劉知遠就到了上京。進城以後,向行人打聽,知道了契丹主耶律德光行宮所在,便催馬趕了過來。到了門前,下馬向宮門口走去,被卻門前的契丹兵攔住。劉知遠長期和契丹人作戰,通曉他們的語言,當即言明自己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帳下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奉石敬瑭之命,前來求見契丹主耶律德光,有要事相商。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63節:第六章訪契丹(7)
契丹雖然一直沒有同中原開展大規模的戰爭,但經常派遣騎兵前去騷擾兩國邊境,劉知遠多次帶兵前去攔截,屢屢和契丹兵馬作戰,而且勝績居多,所以契丹軍中都知道河東有個劉知遠,箭法如神且用兵不可測。現在聽說面前這個身著契丹服的漢子便是劉知遠,守門的契丹兵將信將疑,但也不敢怠慢,當即將劉知遠看守起來,其中一個士兵則進去稟報。過了一會兒,契丹通事官跑出來,和劉知遠交談了兩句,確信他果然是名震邊陲的劉書生,當即領著他入宮。在殿外等候不多時,從殿內跑出一個侍衛,示意劉知遠耶律德光要召見他。劉知遠這時已把身上的契丹服換下,穿起了漢人的衣衫,他整頓了一下衣匕,隨著侍衛入宮去,準備覲見契丹主耶律德光。
中原的北方,素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民族之間此消彼漲,盛衰變化而已。唐朝初年,北方以突厥最為強大,突厥分裂後逐漸衰弱,回鶻、契丹等族逐漸強大,到了唐朝末年,則以契丹族最為強大。契丹本是鮮卑族的一支,後來逐漸興起,佔據了北方。當時的契丹分為八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一名酋長,每隔三年,由八個部落首領推舉其中的一人為八部統領,三年後另行推舉,在此期間其他部落不得爭奪。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八部統領後,效仿中原體制,修建了一座城池,號為漢城,又仿照幽州的官制任命各部官員。此後由於有不少漢人陸續遷來,漢城由此興盛。耶律阿保機重用漢人為相,使契丹的發展更是興隆。到了三年期滿,耶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