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1/4 頁)
嚴冬將至,這些禦寒衣物將會是無數大秦百姓活下去的關鍵。
十件禦寒衣物,對於眾多的咸陽富戶和世家貴族而言,根本算不上什麼。甚至他們本身府中就有上百件乃至更多的禦寒衣物。
也許是為了攀比,也許是為了在皇帝面前爭功。以范家、蘇家、方家為首的老秦世家貴族,在當天夜裡就湊齊了足足十萬件禦寒衣物,遞送到尚坊。
三家的動作,頓時引爆了整個咸陽。短短不到一天,在南下陳郡等地的官吏還沒有出發時,尚坊田仁已經收到了足足一百五十萬件禦寒衣物,其中不乏有很多綾羅綢緞精製而成。
而關中老秦百姓,也同樣在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一件兩件的禦寒衣物陸陸續續的朝著大秦尚坊匯聚而來,同時十萬勞役也同樣在短短一天的時間之內徵召到位,
大秦二世元年九月十八寅時,浩浩蕩蕩的南下車隊開拔出咸陽,朝著陳郡星夜兼程而來。
於此同時,淮河下游九江鍾離城,一場宿命的對決正在開始。
馮劫和韓信兩路大軍的斥候,同時發現了剛剛從鍾離渡河而來的項羽大軍!
………【第二十二章 悍然進攻】………
第二十二章悍然進攻
先秦時代,為了溝通華夏大地眾多水系,自春秋時開始,為了種種目地,華夏先民已經開始在各個水系之中開始挖掘運河進行勾連。
公元前6世紀初,當初的春秋霸主楚國就在江漢平原上開挖了楊水,從後世的長江沙市一帶到漢水沙洋一帶,溝通了漢水和長江,大大縮短了從漢水至長江的航程。這是有記載的華夏最早運河工程。到了西晉時期,為了加強長江中下游與京城洛陽的聯絡,這條運河被再次開挖,改稱為楊夏水道。
春秋時期,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吳國,出於政治軍事上的爭霸和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也開鑿了不少運河。當時吳國首都在今蘇州,主要敵國是西面的楚和南面的越。為了攻打楚、越,吳國開挖了胥溪和胥浦。
胥溪以後世江蘇宜興為起點,經溧陽、高淳,溝通水陽江,從蕪湖入長江,把太湖水系與長江連線起來。胥浦約在後世金山(上海)和嘉善(浙江)之間,匯納太湖上游眾水,經澱山湖、泖湖,東流入海,勾通了太湖和東海。
胥溪和胥浦的通航為公元前486年吳國打敗楚、越作出了貢獻。楚、越併入吳國版圖之後,北方的齊國成為吳的主要爭霸敵手。
為了伐齊,吳國修築了蘇州至揚州的運河,把首都遷至邗(後世揚州),並於公元前485年開鑿了著名的邗溝。邗溝從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達淮安入淮河,最早溝通了長江和淮河。開挖運河,促進了吳國經濟的發展,使其由弱變強,稱霸一時,併成為“通渠三江五湖”、“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的國家。
戰國初期,魏國強盛,遷都於後世河南開封。在公元前361年魏國開挖了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鴻溝。
上述楊水、胥溪、胥浦、邗溝和鴻溝等,是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最早的人工運河工程,這些古老運河在後世有的或許早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有的卻依然能夠看到些許蹤跡或者說仍在使用。而在先秦時代,這些運河卻大多都運轉良好,這些運河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及東南沿海,加上眾多的天然河道,構成了龐大的水路交通網,對古代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春秋戰國之後,始皇帝統一天下,為了平定南越之地,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命蜀郡監御史祿(主掌一郡監察之權,同郡守、郡尉官職相等)以及另外三位工匠開挖了華夏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兩條運河之一,靈渠。除靈渠外,另一條運河就是後世隋煬帝楊廣開挖的京杭大運河。
靈渠開鑿於公元前221~前214年,它溝通了長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
灕江水位高而湘江水位低,如何使湘江北水翻坡南入,流通到灕江進行勾連,在後世也許很簡單。但是在先秦沒有任何準確的測量儀器,沒有開挖機械,沒有爆炸火藥,只能用目測、步測的方法來決定地勢的高低。只能用鐵錐鐵鑽來鑽取石塊,用鋤鏟來開鑿渠道的情況下,開挖靈渠之艱難可想而知。
史祿等人就是在這等簡陋的條件下,用時三年,一次一次地探索,一次一次地目測,一次一次地搬運,完成了這一構造完整的宏偉水利工程體系。
靈渠的開挖,對大秦平定嶺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原連線南越之地最為便捷的通道,極大的促進了南越之地同中原的經濟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