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民解放軍己經解放了除西藏外的整個大陸,以及海南島、舟山群島等沿海大部分島嶼。蔣介石政權困守臺灣孤島,惶惶不可終日。
受到沉重打擊的美國難以接受這一事實。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宣佈新中國將執行“一邊倒”政策,即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一邊。隨即毛澤東訪問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這樣,日趨強大的蘇聯和五億人口的新中國攜手結盟,完全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山姆大叔無法抑制自己的失望,它原想“等待塵埃落定”,卻等來了中蘇同盟條約,只能酸溜溜地看著中蘇開始共渡蜜月,垂頭喪氣地承認對華政策的徹底失敗。毛澤東以勝利者的姿態發表“別了,司徒雷登”,美國的殘存勢力只好收拾鋪蓋回家,從此告別中國大陸近30年,而國內各種政治力量也陷入了“為何失去中國”的爭吵。
中蘇同盟和美國在遠東對立的戰略格局終於形成,夾在兩大集團對抗夾縫中的正是多災多難的朝鮮。
風雨欲來的朝鮮半島,戰鼓聲已隱約可聞。
大戰一觸即發(1)
美國在遠東採取兩手政策,艾奇遜公開宣佈,臺灣和朝鮮半島在美國的防衛圈之外。名將粟裕指揮的50萬攻臺大軍枕戈待發,中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朝鮮半島危機四伏,李承晚叫囂“北進統一”,揚言“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解決的”;而人民軍也做好了反擊的準備。內戰終於爆發了。杜魯門根據所謂“共產主義擴張”的陰謀論,魯莽作出武力干涉朝鮮的決定;並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給侵略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是誰挑起了戰爭?
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是個記仇的人,儘管他從未承認過這一點。
在美國曆史上,杜魯門不是什麼閃光的人物。他是20世紀從未上過大學的惟一一位美國總統,曾經在老家密蘇里做了11年的農夫,因此他的政敵們把他稱作“密蘇里農夫”。此公相貌平平,高度近視,以性情暴躁、說話辛辣粗魯聞名。
杜魯門第一次入主白宮純屬僥倖,因為羅斯福總統只執政了39天就病故了,而他作為副總統,輕而易舉地被扶正為美國第33任總統。因此,杜魯門對於1948年美國大選特別重視,他決心在正兒八經的大選中擊敗對手,名正言順地當選一次美國總統。
令杜魯門鬧心的是,大選前,他的對手,年輕的共和黨人杜威一直在民意測驗中遙遙領先。遠在中國的蔣介石居然也橫插一槓子,為了討好杜威,為未來作打算,特派陳立夫去美,以鉅款助杜威競選。蔣介石甚至還委託駐美大使向杜威頒授了一枚勳章,以表明對他極力*、無條件支援國民黨政府的感激之情。蔣介石的“精彩表演”把杜魯門氣得七竅生煙。
最後選舉結果出人意料,杜威落敗,杜魯門連任。目瞪口呆的蔣介石急忙遣使試圖修復關係,但是,杜魯門可沒那麼大度。選舉結果出來不久,耿耿於懷的杜魯門就宣佈召回駐華美國軍事顧問團、拒絕向國民黨提供新的援助,宋美齡親自到華盛頓求援也無濟於事。這位尊貴的第一夫人處處碰壁、受盡冷眼,甚至在她到美國的第二天,杜魯門就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重申拒絕繼續援蔣,給了宋美齡一個難堪。1949年1月21日,在國民黨內部一片“蔣不下臺,美援不來”的呼聲中,蔣介石只好以“因故不能視事”的名義宣告“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湊巧的是,這一天也是杜魯門第二任期開始的日子。
蔣介石集團逃臺之後,隨著鉅額的美援化為泡影,美國政府對蔣介石也逐漸失去了信心,決心讓他在海島上自生自滅了。美國政界、軍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即使美國再給蔣介石集團以軍事援助,蔣介石也難以保住臺灣。臺灣落入共產黨之手只是個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當局調整了遠東戰略,確定了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島嶼防禦圖。1950年1月12日,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美國新聞俱樂部發表的演說中,宣佈了這個島嶼防禦圈的範圍。他說:我們的“防禦半徑沿阿留申群島至日本,然後延續到琉球群島。……從琉球群島延至菲律賓群島。”
很明顯,美國將朝鮮和臺灣都劃在了這個防禦圈之外。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關於臺灣問題的宣告中,再次明確了這一立場,他指出,根據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臺灣,歸還中國。其後的波茨坦公告確認開羅宣言必須得到執行。日本投降時,臺灣已歸還中國。“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