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葉鋪、綢緞莊、糕點店、醬園店還有什麼錢莊、當鋪、黃包車行等,宿遷城裡凡衣食住行恐怕在東大街上都可以買到、租得。張英華盡情地欣賞著繁華的街景。雖說張英華也是宿遷人,來一趟宿遷縣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交通不便,遠鄉人過去趕一趟宿遷城確實不容易,首先是沒有像樣的路可走,盡是些土路,特別是宿遷城東的遠鄉,好不容易走到宿遷城邊,還要透過運河擺渡才能到達宿遷城裡。
宿遷城正東的運河對岸有一處渡口叫順河渡口,因為宿遷縣城以東遠鄉之人要到宿遷城裡必須從此渡河,從古至今,慢慢發展成為一小集鎮,名曰順河集。因順河集處在運河東岸背靠運東大地,早先人稀,人的活動影響小,順河集一帶保留了許多原生態自然風貌,可以說是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過順河集一帶大運河,見河東岸順和集景色優美,遂上岸小憩。乾隆皇帝在此流連忘返,於是一口氣賦詩數首以為紀念。其中一首叫《順河集行館疊舊作韻(之一)》曰:“橋過水濟不多程,行館西部宿預(宿遷舊稱)城。樹宇瓦房樸非殿,周圍布帳制入營。柳絲牆外搖還弱,蘭朵階前馥以榮。到處懋勤供研匣,舎斯何用遣閒情。”乾隆皇帝的這首詩,說明在清代前期,順河集渡口一帶人煙不是很多,充滿著荒原野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增多,順河集也慢慢變成了宿遷運東運河邊上第一大渡口。如果運東趕宿遷的人來到順河集太晚了,運河上停止擺渡,人必須在順河集住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方可擺渡到運河西岸的宿遷城裡去。來一趟宿遷縣城如此不容易,因此很多遠方人的窮人甚至一輩子到死也沒有到過宿遷城。
繁華的宿遷城是眾多遠鄉人嚮往的地方。張英華在宿遷城上過小學和中學,是從宿遷縣城的中學裡考入徐州六師的,所以對宿遷城比較熟悉。多少年來,宿遷城裡沒有變化,不大的宿遷城卻有兩道城牆,內城牆為青磚所砌,有錢人家達官貴人都住在內城裡,外城牆為土坯子所砌,在內外城牆之間,都住些窮人。出苦力的,做小手藝的大都住此地。大體上,內城裡有兩條南北主幹道,一條是東大街,為宿遷城商業聚集地,稍往西叫富貴街,民國後改稱中山路,乃宿遷城裡官僚的聚集地,也是宿遷縣衙、警察局,報社、監獄等官僚機構的駐地。城西南有一條有名的煙花柳巷,名曰清河巷,是開設妓院、煙館的地方。而城西北的馬陵山是宿遷縣城最高的地方。馬陵山說是山其實就是一個大土山包,山上蒼松翠柏,四季長青。明代馬陵山上建有宦官魏忠賢的生祠(給活人建祠堂,為巴結之事),民國後,建成馬陵公園,供城裡居民遊覽。而馬陵山下雜樹叢生,一大片一大片伸向遠方,是無主的荒地,你還別說,每當深秋,紅葉遍野夾雜著簇簇綠葉,遊人站在馬陵山上遠眺,滿目的紅綠相間,倒也使得遊人賞心悅目。再往西望,從徐州蜿蜒而至的廢黃河在宿遷城西北方忽轉南下,氣勢恢宏。其實整個宿遷城是夾在東邊的京杭運河和西邊的廢黃河之間。特別是夕陽西下,站在馬陵山上往西邊遠眺,落日餘暉灑在廢黃河裡斑斑點點,真是迷人。所以,臨山西眺還是宿遷美景之一呢!正因為馬陵山四周是個好地方,很多人死後都想埋在這裡,因此山下的雜樹叢生,留下從古至今數不清的墳塋,是真正的大亂崗子,有這麼一則故事發生在明代。傳說有一劉姓人家死了老婆,卻又不肯發錢買塊風水寶地安葬,他看中了好友在馬陵山下的一塊地方,姓劉的就去找好友商議,能否給他一塊地皮安葬死去的老婆,那位好友見那地上也長不出莊稼,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就答應了,條件是一壺好酒加一隻燒鵝。劉姓叫好友立下字據,防止其子孫不讓,那好友拿來紙筆,立下字據,字據上寫著:馬陵山下一蕪坡,送與劉姓葬老婆,後人要問錢多少,一壺燒酒一隻鵝。
以上敘述的閒話,是要表明:宿遷縣城雖是一座蘇北小城,但歷經滄桑,也有著道不盡的傳說和故事。話說張英華正立在飯店二樓窗前觀看樓底東大街的風景,夥計端上飯菜,張英華幾個坐下便吃了起來。正吃到一半,忽聽樓下街面上響起鑼聲,並且有人扯著嗓子喊:“眾人來看哪,這就是共產黨暴動的下場。”飯店裡有人說:“今天要殺幾個*分子,這幾個*分子在城南遠鄉埠子集、龍河集一帶搞暴動,被一舉偵破。看,我這有獨家新聞。”那位食客手拿報紙邊吃邊聊。這時張英華就聽到飯店樓底的東大街上人聲鼎沸。他離開飯桌,順著窗戶朝下望去,東大街上兩旁早已站滿了行人,中間幾個犯人被五花大綁由一隊黑狗子警察押著,他們頭髮蓬亂、衣裳襤褸。這幾個犯人身上都被皮鞭抽得一道道的血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