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不是同一個上帝。”所以在這兒不說宗教,而是以宗教精神四個字與之區別,與那種步入歧途靠販賣教條為生的宗教相區別)。如果宗教是人們在“不知”時對不相干事物的盲目崇拜,但其發自生命本原的固執的嚮往卻鍛造了宗教精神,宗教精神便是人們在“知不知”時依然葆有的堅定信念,是人類大軍落入重圍時寧願赴死而求也不甘懼退而失的壯烈理想。這信念這理想不由智性推匯出,更不由君王設計成,甚至連其具體內容都不重要 (譬如愛情,究竟為了什麼呢?),毋寧說那是自然之神的佳作,是生命固有的趨向,是知生之困境而對生之價值最深刻的領悟。這樣,它的堅忍不拔就不必靠晴空和坦途來維持,它在浩渺的海上,在霧罩的山中,在知識和學問捉襟見肘的領域和時刻,也依然不厭棄這個存在(並不是說逆來順受),依然不失對自然之神的敬畏,對生命之靈的讚美,對創造的驕傲,對遊戲的如醉如痴(假如這時他們聊聊天的話,記住吧,那很可能是最好的文學)。
自言自語(4)
總之,宗教精神並不敵視智性、科學和哲學,而只是在此三者力竭神疲之際,代之以前行。譬如哲學,倘其見到自身的迷途,而仍不悔初衷,這勇氣顯然就不是出自哲學本身,而是來自直覺的宗教精神的鼓舞,或者說此刻它本身已不再是哲學而是宗教精神了。既然我們無法指望全知全能,我們就不該指責沒有科學根據的信心是迷信。科學自己又怎樣?當它告訴我們這個星球乃至這個宇宙遲早都要毀滅,又告訴我們“不必驚慌,為時尚早,在這個災難到來之前,人類的科學早已發達到足以為人類找到另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了”,這時候它有什麼科學根據呢?如果它知道那是一個無可阻止的悲劇,而它又不放棄探索並兢兢業業樂此不疲,這種精神難道根據的是科學嗎?不,那只是一個信心而已,或者說寧願要這樣一個信心罷了。這不是迷信嗎?這若是迷信,我們也樂於要這個迷信。否則怎麼辦?死?還是當傻瓜?哀嘆荒誕,抱怨別無選擇,已經不時髦了,我們壓根兒就是在自然之神的限定下去選擇最為歡樂的遊戲。壞的迷信是不顧事實、敵視理智、扼殺眾人而為自己謀利的騙局(所以有些宗教實際已喪失了宗教精神,譬如“文革”中的瘋狂、中東的戰火)。而全體人類在黑暗中幻想的光明出路,在困惑中假設的完美歸宿,在屈辱下臆造的最後審判,均非迷信。所以宗教精神天生不屬於哪個階級,哪個政治派別,哪些被神化了的個人,它必屬於全人類,必關懷全人類,必讚美全人類的團結,必因明瞭物之目的的侷限而崇尚美之精神的歷程。它為此所創造的眾神與天界也不是迷信,它只是借眾神來體現人的意志,借天界來俯察人的平等權利 (沒有天賦人權的信念,就難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覺醒。而天賦人權和君權神授,很可以看做宗教精神與迷信的分界)。
這樣的宗教精神,拿來與藝術精神做一下比照,想必能得到某種深刻的印象。
8。一支疲沓的隊伍,一個由傲慢轉為自卑的民族,一夥散沙般失去凝聚力的人群,需要重建宗教精神。
缺乏宗教精神的民族,就如同缺乏愛情或不再渴望愛情的夫妻,不散夥已屬奇觀,沒法再要求他們同舟共濟和心醉神迷。以科學和哲學為標準給宗教精神發放通行證,就如同以智力和思辨去談戀愛,必壓抑了生命的激情,把愛的魅力耗盡。用政治和經濟政策代替宗教精神,就如同視門第和財產為婚配條件,不惜兒女去做生育機器而成了精神的閹人。
宗教精神不是科學,而政治和經濟政策都是科學 (有必要再強調一下:宗教精神並不反對科學、政治和經濟政策,就像愛情並不反對性知識、家政和掙錢度日,只是說它們不一樣,應當各司其職)。作為宗教精神的理想,譬如大同世界、自由博愛的幸福樂園、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完美社會等等,不是起源於科學(誰能論證它們的必然實現?誰能一步步推匯出它們怎樣實現?),而僅僅是起源於生命的熱望,對這種理想的信仰是生命無條件的接受。誰讓他是生命呢?是生命就必得在前方為自己樹立一個美好的又不易失落的理想,生命才能蓬勃。這簡直就像生命的存在本身一樣,無道理好講,唯其如此,在生命枯萎滅亡之前,對它的描述可以變化,對它的信仰不會失落,它將永遠與旺盛的生命互為因果。而作為政治和經濟的理想卻必須是科學的,必須能夠一步步去實現,否則就成了欺世。但它即便是科學的,科學尚不可全知全能,人們怎能把它作為無條件的信仰來鼓舞自己?即便它能夠實現,但實現之後它必消亡,它又怎麼能夠作為長久的信仰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