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頁)
溝慕�逃興�V夠蜃�品較頡!�
丘吉爾認為,只有廣泛聯合歐洲乃至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建立維護國際安全秩序的“大聯盟”組織,以強硬的手段甚至打一場“防禦性的戰爭”,才能制止法西斯獨裁者的侵略野心。他始終認為,如果做到了這些,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直到“二戰”期間他也仍持這一看法。有一次,羅斯福總統與丘吉爾交談時對他說,自己正在向公眾徵求意見,對這次戰爭應該起個什麼名字。丘吉爾立即說應該叫做“非必然的戰爭”。丘吉爾以為,從來沒有一次戰爭比這次戰爭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於英語民族的“不明智、麻痺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才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這一思想,被丘吉爾明確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風雲緊急》的主題,標識在該書的扉頁上。
從戰後出版的回憶錄和對戰犯審詢的記錄中,丘吉爾的觀點得到了確切證實。在奧地利前總理許施尼格的《奧地利安魂彌撒》中,記載了希特勒威逼奧地利屈服的談話。希特勒狂妄地說:“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麼人能阻止我的決定!義大利嗎?我和墨索里尼說得明明白白:我和義大利保持最親密的關係。英國嗎?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動一個手指頭。……法國嗎?算了吧,兩年以前,我們以少數部隊開入萊茵蘭——那時我冒了很大的險。如果那時法國軍隊開入萊茵蘭,我們或者早已被迫撤退了。……但到現在,對法國來說,這樣做已經太遲了。”
在法國前總理保羅·雷諾的《法國拯求歐洲》中,引述了德國元帥凱特爾在紐倫堡受審時對捷克代表提問的答覆:
“艾格上校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向凱特爾元帥問道:
“在1938年的時候,如果西方各國肯幫助布拉格,第三帝國會不會進攻捷克斯洛伐克呢?”
凱特爾元帥回答:
“肯定不會。那時我們在軍事上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慕尼黑(指簽訂慕尼黑協定)的目的,就是把俄國趕出歐洲,爭取時間,完成德國的武裝。”
當時的德國軍備雖然發展迅速,但與英、法比較並不佔優勢,在有些方面還差得較遠。由於“法國內部的腐敗和英國的缺乏堅決意志”,使希特勒敢於進行戰爭冒險。“他的天才告訴他,勝利不是透過絕對有把握的道路來取得的,風險是必須冒的。突然的躍進是必須的。過去的成功,第一次是重整軍備,第二次是恢復徵兵,第三次是重佔萊茵蘭,第四次是同墨索里尼義大利的接近,這都使他大獲成功,得意洋洋。如果要等到萬事俱備,也許就會貽誤時機,為時過晚了。”
根據多次的經驗,希特勒對英、法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是深信不疑的。但德國的將軍們從軍事實力的對比出發卻感到信心不足,因而準備阻止希特勒的計劃。當時,“有三十到四十個師的捷克軍隊部署在德國東部邊境,而法國軍隊約以八比一的優勢開始沉重地壓在‘西牆’①。敵意的俄國可能利用捷克的飛機場採取軍事行動,蘇俄軍隊可能透過波蘭或羅馬尼亞向前推進。最後,據說英國海軍在最後階段已在動員。”這些情況使德軍總參謀長貝克因要求停止戰爭冒險而與希特勒決裂。貝克辭職後,新任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出於對祖國以及德軍的責任和榮譽的考慮,據信與貝克將軍、施蒂普納格爾將軍、維茨累本將軍、布羅克多爾夫將軍以及柏林警察局局長赫爾多夫將軍等人,策劃了一個拘捕希特勒及其主要親信的陰謀計劃。正當他們定於9月14日晚8時開始行動的4小時前,維茨累本得知了張伯倫將飛往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會晤的訊息。陰謀者們馬上開會商議對策。在會上,哈爾德對維茨累本說:“如果希特勒的虛張聲勢的恐嚇又獲得成功,那麼,我作為參謀總長是不宜把它拆穿的”於是停止了計劃的執行。
……………………
①西牆,即德法邊境上的“齊格菲防線”。
丘吉爾曾經對此事評論道,關於這一事件“後來米勒—希勒布蘭特將軍也加以證實,有些調查過此事的權威人士也認為確實可靠。……這又是另一個因極小的偶然事件而改變人類命運的例子。”丘吉爾還說:“現在我們得知,當時英法兩國如果在國際聯盟領導下采取堅決的立場,就會立刻迫使他們從萊茵蘭撤退,而無須流一滴血;影響所及,可能使德國軍隊中較為慎重的人恢復他們應有的地位。而德國那位政治領袖也不會取得這麼巨大的威望,使他得寸進尺了。”丘吉爾認為,捷克事件也是英法各國對希特勒採取行動的好時機,但這一機會又讓張伯倫斷送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