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法國艦隊並未在談判期間駛往英國港口,於是7月3日,丘吉爾作出了他有生以來“最痛苦和最殘酷的一項可怕決定”。根據丘吉爾的命令,英國海軍突然佔領了所有逃亡在英國海港內的法國戰艦;停泊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法國戰艦也被英國海軍扣留;但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一支重要的法國海軍艦隊拒絕接受英國海軍的最後通牒,結果遭到由英國海軍中將詹姆斯·薩默維爾統帥的“H艦隊”的炮擊和海軍飛機的攻擊,3艘法國戰艦被擊毀,1艘戰艦被擊傷,約1300名法國海軍官兵喪生,而“H艦隊”基本上未受損失。
7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說明了政府被迫採取這一果斷舉措的原因,是由於法國方面在保證艦隊不落入德國人之手、保證將俘獲的約400名德國飛行員送往英國、保證不單獨簽署停戰協定、保證將停戰文字事先通知盟國等所有問題上沒有一項承諾得到兌現。
丘吉爾入主政府以來的堅定不移的態度,緊張而有序的工作效率以及一系列必要措施,使他贏得了下院的廣泛支援。但在下院的各政治派別之間卻存在著相互怨恨責難的現象;在下院之外出現了較強的敵對情緒。一些工黨的主要成員和一直支援丘吉爾的主戰派未能進入新政府,而綏靖主義的代表人物張伯倫、哈利法克斯以及西蒙勳爵和塞繆爾·霍爾仍身居高位甚至是戰時內閣成員。人們對這些人仍然有著難以抑制的憤恨。5月末時,丘吉爾曾主動提出想請勞合·喬治參加內閣,但勞合·喬治拒絕了。他在寫給丘吉爾的信中抱怨說:“釀成這場災難的幾位設計師仍是你的政府的主要成員,其中有兩位還加入了指揮這場戰爭的內閣”。但是,丘吉爾知道,保守黨在下院居於壓倒多數的地位、所佔的席位比其他各黨加起來還多120多席。張伯倫是他們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的代表。而丘吉爾在其自身經歷中卻有大半時間處於同保守黨的摩擦和對立鬥爭中度過,只不過因為“大炮的聲音是壓倒一切的”這種特殊歷史背景,才使多數保守黨人迫不得已接受了自己。“我不能不認識到,在我對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批評而且往往是嚴厲的譴責之後,我取張伯倫而代之,這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必然是非常不愉快的”。因而留任張伯倫實際上有效地安撫了這部分保守黨人。此外,正如歷史學家泰勒所分析的那樣:“如果丘吉爾只能得到兩個反對黨和幾個不安分守己的保守黨人的支援,必然一事無成。他必須把整個保守黨引導到自己方面來,而不是分裂這個黨。無論如何,他是準備這樣做的。痛苦年代的經驗使他確信,必須取得組織的支援”。如果按反對張伯倫的人的意見,保守黨大臣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就得辭職,而這對全國在戰爭形勢下緊密團結起來是有害無益的。所以,丘吉爾認為有必要出面制止這種對立情緒繼續蔓延。恰好在5月下旬,雷諾曾提出由英國主動提議對直布羅陀、馬耳他和蘇伊士保持中立或非軍事狀態,以換取義大利不介入德國與英法之間戰事的立場。哈利法克斯認為這一想法可以考慮;而丘吉爾則認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完成以前“最好不要作出決定”。此事又被人攻擊為張伯倫派仍在搞求和陰謀。丘吉爾不同意這種近乎政治陷害的說法,他在6月28日對下院發表演講說:
“我完全確信,如果我們公開過去和現在的爭吵,我們將會發現,我們就會失去未來。因此,我決不能允許目前政府成員之間出現任何裂痕。我們這個政府是在危機時刻成立的,其任務是團結各黨派,協調各方面的意見。”
張伯倫也在約10天后對記者發表談話,否定了政府內部存在分歧,保守黨內有人搞求和陰謀的傳言。他說:“如果我同首相意見不一致,我就會辭職,去當反對派,但決不搞陰謀詭計!”據信,此後不久張伯倫還要求馬傑森,請他確保在丘吉爾7月4日的演說之後,保守黨要表示對首相的一致擁護。這或許就是丘吉爾那天演講之後得到空前熱烈的歡呼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張伯倫在主持處理國內事務的各委員會工作中極有成效的政績,甚至給艾德禮和格林伍德都留下了極深的良好印象。
但是反張伯倫的風潮在7月初又掀起了新浪頭。由比弗布魯克報系的3名記者撰寫的題為《罪人》的書為人們的憤恨情緒火上添油。英國共產黨在“慕尼黑分子滾出政府”的口號下掀起了倒張伯倫的群眾運動。當時進行的一次蓋洛普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大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認為張伯倫應該退出政府。直到張伯倫於7月底因癌症作了大手術後,這一風潮才漸漸平息下來。
在法國淪陷後的一段時間裡,希特勒對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