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興了,大帥從來還沒這樣過呢,“請問大人,是什麼大事啊”,“昨天吧,我又發明一汆兒”書場與書迷書場與書迷
老北京的茶館遍佈全市各個角落,無論是前門、鼓樓、四牌樓等大路旁,還是多如牛毛的偏僻小巷中,茶館是星羅棋佈。正像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一樣,民國以來社會動盪,百業蕭條,本小利微的茶館更難以維持,至解放前夕,北京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了。
老北京的茶館分不少種。條件最好的是清茶館。方桌木凳,壺盞清潔,水沸茶舒,清香四溢。棋茶館多集中在天橋市場一帶。茶客多以勞動人民及無業遊民為多。茶館裝置簡陋,用磚砌成磚垛或用方木埋一半在地下,上邊鋪長方條薄板,板上畫成棋盤格,茶客一邊喝茶一邊下棋,這種茶館只收茶錢,不收棋錢。老北京還有一個“避難”茶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南有一家茶館,叫“德勝居”。平時營業與別的茶館差不多,可是一到農曆除夕之夜,則通宵達旦爐火通紅。茶客多是附近勞苦人民,欠了糧食、為躲避年關索債,就聚到這來,明為喝茶,實為避難,所以,人們管這種茶館叫“避難”茶館。
北京最火的茶館是書茶館。茶館主人約請說評書、唱鼓詞的藝人來說唱。二三十年代,北京書茶館中以坤書館最為興盛。像天橋的二友軒、觀音寺的玉壺春都是這類。演員均是女演員,每天中午一時前後至夜裡十點左右連續營業。東華門的東悅軒,天橋的福海居,東四牌樓的廣泰軒,過去都是以說書為主的書茶館。當時,前輩的評書演員連闊如、劉繼業、王傑魁等先生們都是極受歡迎的。茶客中大約有失意官僚、政客、職員、商號老闆、賬房先生,其中最多的是勞動人民。
聽書是一種消遣,但千萬不可入迷。過去有一個人,聽書《包公案》。一開書,包公當縣官,印丟了。做官沒印,皇上知道活不了。聽書這位跟著著急,一天找不著,起碼得找十天,聽十天,好容易印找著了,陳州放糧金牌又丟了,找吧,又聽十多天,好容易金牌找著了,包大人又丟了。反正淨是事,好容易這書說完了,印也找著了,金牌也找著了,包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