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頁)
《北京文學》、《小說月報》等,如今不過是垃圾場!。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兵馬俑》成為極品的構件及其他
顧曉軍言論《〈兵馬俑〉成為*的構件及其他》
把善良、任勞任怨、忍辱負重的父親們比作兵馬俑,是小說《兵馬俑》的構思與文眼。
“男人,都應該這樣:為了自己的國家、女人、兒女,時刻準備著,去出征、去征戰……或是戰死、或是回還”、“你看那成片、成片的兵馬俑,千百年來……老百姓,不都是這樣”,是小說《兵馬俑》的立意。
而小說《兵馬俑》的新意,就在於:逆社會主流思潮--鼓勵冒尖、鼓勵出人頭地;而宣揚:百姓意識。
……
《兵馬俑》,以:列車上扮兵馬俑……“這兩記耳光,打在兵馬俑的心上”、“我是個男人,我老婆、女兒被打,不得不出手呵!”等,初步構架這一男人形象。
並設計:掌嘴、善良的欺騙、回家、突變、同學爸爸的話等,步步煽情,從而達到了最終催化人物形象的效果。
而“‘爸爸,我來!’女兒,搶著、披上報紙畫的鎧甲、貼上兩片鬍子、手持一根木叉,惟妙惟肖地扮著兵馬俑”,則是暗示百姓意識的傳承。
……
從古到今,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可能人人當官,總有人要做老百姓。
而老百姓中,也總有人要為國家、女人、兒女出征、征戰……
故事,在如此品位的小說中,已顯得很不重要。
而螞蟻強調“故事”,汙衊《兵馬俑》為:改寫。這,是對小說的首要任務是塑造人物的無知。
其,更不可能理解:利用小說,儘可能多的複合意象。我的這一新型寫法。
常有讀者留言:帶著蔑視看您的作品,看完後不得不承認您是大家。
大家不大家,得由歷史說,不由某個人說。
“蔑視”,也許就是當今網路普遍的閱讀心態吧?!
這種閱讀心態,源於對傳統平面媒體的盲目崇拜。
其實,小說作者的生活、閱歷、性格、思想、思維方式、提煉能力、結構能力……等等,決定一篇小說的社會性及其深度。
就《兵馬俑》而言,我相信:《小說月報》上那篇用同樣故事寫的小說,不可能有《兵馬俑》的深度;其作者,也不可能如我這般關注作品的社會性!
其實,一味崇拜傳統媒體上的文學作品,真是一幫蠢貨!
去春,我在一家最著名的網站的最著名的文學論壇,讀了一篇該論壇與中國最著名的小說刊物合辦、獲徵文首獎、並已發表在這家刊物上的作品。
看完後,大失所望!沒有形成人物,沒有思想高度或深度,甚至沒有自己的語言……一篇寫糾紛的作品,竟然連象樣的場面也沒有。
如今,垃圾小說、垃圾散文詩等,獲一等獎、二等獎的,比比皆是。
我這才明白: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短篇小說,滑坡到了什麼程度。
但,《文學死了》,只是一個響屁。
而《為20世紀中國文學寫一份悼詞》等等,更是一些不響的悶屁、臭屁、漢奸屁!
從清末到今天,這100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瞎子才看不見。
一個發生了社會鉅變的國家或民族,怎麼會沒有相匹配的文學呢?!
……
弱國無外交,弱國亦無文學!
強大起來的中國,也必然有強大的中國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向中國文學獻媚的日子,不會太久遠了!
讓暴料愛好者,去搶鏡頭、出風頭;讓詮釋愛好者,去不懂裝懂、賣弄*……
……
就此打住,以後不再扯淡,一心一意地去完成:我的下一個100篇短篇小說。
對垃圾跟貼,能刪就刪!不能刪,就罵!憑什麼作家就非得假門假事?!我就是要回嘴、要罵,罵他的娘和他的祖宗八代!
罵過了、氣順了,我就繼續寫,寫:我的小人物--老百姓!
此生別無他求,就做箇中國文學的兵馬俑!踏踏實實、任勞任怨……讓後人來發掘!
創作於 2007 年 9 月 3 日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萬里馬尋找伯樂
顧曉軍言論《萬里馬尋找伯樂》
在網路上,看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