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
實力與富足,富足與自由(1)
從歷史的角度看,自我滿足傾向的大行其道算不上什麼意外。努力追求財富以及竭力清除礙事之人(或物)早已成為美國人性格的核心。19世紀30年代,機智的觀察家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發現這個年輕共和國的公民“病態般的熱衷於”積累財富。可是,雖然美國人一般都會“試圖抓住所有東西”,這位法國思想家寫道,“但他們什麼東西也抓不緊,很快又會放開手去追求更新的滿足感去了”。不管已經多麼富足,美國人還是渴求更多,“焦慮、恐懼和遺憾”一直困擾著他們,“讓他們的心靈一直處於惶恐之中”。
甚至在托克維爾所處的時代,滿足這些渴望並緩解由此引起的焦慮和恐懼也有重要的政策意義。為了撲滅這種狂熱,美國人開始放眼世界,延伸美國力量的觸角。對“更新的滿足感”的追求,在領土和商業擴張的衝動上得到了集中表現。托克維爾著名的《美國的*》(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面世時,這種擴張工程早已經開始了,最顯著的例子是傑斐遜1803年購買路易斯安那領土以及當時正在進行中的遷移(或清除)土著美國人工程,這一工程貫穿了整個19世紀。
為了讓人以不同的方式記住他們的集體故事,美國人依靠政治人物為過去消毒。在2005年就職演說中,喬治?W?布什把傳播自由說成“締造了美國的使命”。這時,新保守主義者的心臟當然跳得更快了,因為布什接著宣稱美國的“偉大自由傳統”需要美國致力於“終結世界上的*”。這一經久不衰的訴求賦予美國人的性格和目的以獨特性,然而,布什只不過是對這一訴求作出自己的註解罷了。從建國起,美國就透過其行為表達了一種神聖的目的。尊重並更新這個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意味著美國的特權)傳統,早就成為美國總統憲法以外的首要任務了。
許多美國人發現這種情結不可阻擋。但是,如果誇獎美國擁有“自由傳統”,那就等於說好萊塢有“藝術精湛的傳統”一樣。電影業不過如此,只是一種產業而已,其目的是賺錢。如果一家電影公司拍攝了一部具有美學價值的電影,那當然值得慶賀,但是利潤決定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它們不是為了揭示真與美。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1776年7月4日發起的這項事業。那年夏天,精明的律師、商人、農場主和蓄奴種植園主們齊聚費城,但不是為了建立教會,而是建立了一個共和國。他們的目的不是拯救人類,而是確保他們的同胞毫無阻礙地實現傑斐遜的“三位一體”。
在之後的年份裡,美國取得了顯著成功,實現了那些目標。但在從小國轉變為大國的過程中,美國從未致力於解放別人,因為它缺乏一種主導觀念,即美國已經擁有巨大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雖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多,但世界上還是有些不幸的人成功地逃脫了奴役。例如,南北戰爭帶來了黑奴的解放。可是,把1861~1865年的燎原之火解釋成非裔美國人受奴役的後果,未免過於簡單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美國大兵的確解放了納粹死亡集中營裡倖存下來的囚犯。可是,對1941~1945年指揮美國軍隊打仗的人來說,關注歐洲猶太人的命運頂多是事後產生的想法。
稱讚美國有“偉大自由傳統”是歪曲歷史,它掩蓋了美國政治和外交政策的真實動機。它把歷史改編成了道德劇,因而為迴避道德分析提供了理由。堅持認為解放別人只不過是美國政策的附屬動機並非玩世不恭,這是自我認識的前提。 txt小說上傳分享
實力與富足,富足與自由(2)
如果年輕的美國有某種使命,那也不是解放,而是擴張。“當然,”西奧多?羅斯福1899年如同向愚笨之人解釋淺顯道理一樣宣稱,“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羅斯福說的是真心話。這些帝國的建設者們視停滯為自殺。美國人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佔領土地、擴充套件商機的強烈衝動。
擴張是如何實現的呢?在這一點上,歷史記錄沒有留下爭論的空間: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根據情況不同,美國使用了外交、城下之約、恫嚇、欺騙、脅迫或*裸的強迫等手段。美國滲入鄰國的土地,然後厚顏無恥地宣稱歸為己有,並發動全面的入侵。美國也從事過種族清洗。它時常堅持認為條約神聖不可侵犯,但在有些時候,它卻隨意拋棄“神聖”的協議,使之變成廢紙一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