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研就像歷史學家丹尼爾·J·布林斯廷在他的《美國人:*經驗》(The Americans: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中寫到的一樣:“進行了第一次全國食品儲藏室調查,調查了16個州的85個街區的3 123戶家庭的儲存情況。”20世紀20年代末,對消費偏好的研究引導西方鐘錶公司生產出“更小,更薄”的時鐘,並“立即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一名當時的研究泰斗指出,這證明了“消費者是國王”。)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
今天,商業公司花費數百萬美元研究我們的行為……對我們進行問卷調查,派出研究者進入我們的廚房仔細觀察我們的行為方式。近年來,他們有意與我們“合作”或“協同創新”,比如,讓我們提出設計建議,或呈遞產品名稱的設想,或線上提供對其產品的即時反饋。在廣告宣傳業界內,這樣的客戶互動被看做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從理論上來看,這與那種傳統的30秒廣告所表現的單向溝通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這在很大程度上的確等同於說:“我已經做了足夠多的事。而你到底是怎麼想的呢?”這還不太像一次對話。最後,即使在今天,產品製造商和品牌所有者必須……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地透過他們可以控制的範圍,如形式、功能和形象,來過濾他們對消費者的看法。如果你是一個鐘錶製造商,那麼你有能力改變的是你的鐘表,以及可能改變別人對你的鐘表的感覺。因此,鐘錶生產商或其他的生產商毫無選擇必須做出貌似破解需求密碼的關鍵,在於商品本身的行為:為了吸引消費者經濟人,就必須要創造出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或能較之過去更好地完成一項任務的商品。
前面我提供的一些案例……滑板、紅色的帽子、凱蒂貓……已經表明,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互動非常微妙、不可預測,這不僅僅是搞清楚消費者的問題並臆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麼簡單。也許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偶然發現解決方案前,我們並非總是清楚問題所在,或者即便我們知道問題,也不能明確指出是什麼問題。在接下來的一章會回過來討論消費品以及大眾消費。但要弄明白我所謂的消費者和商品之間對話的秘密,本章不會涉及具體的品牌和商品,而是討論我們自己。
第三章 理性思維(2)
要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從一本名為《消費者如何思考》(How Customers Think)的書中找到一個有用的出發點。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跨學科研究所,智力、腦和行為研究所的一個研究人員傑拉爾德·薩爾特曼。借用社會心理學的概念,薩爾特曼詳細討論了人類的一種傾向,即依靠故事來理解和解釋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當然,我們想把自己的故事講得(並想得)有趣、有意義,連貫一致,合情合理。薩爾特曼認為,品牌、標識和產品在我們所講述的故事中充當著一些象徵性的工具。
當然,我們也接觸到不具有商業文化或品牌意義的符號:結婚戒指、十字架、軍隊某一分隊的臂章、稱讚自己家庭狀態的招貼畫等。但就像本書的標題所顯示的,薩爾特曼針對的是那些把人看做消費者的讀者……他除了是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是奧爾森·薩爾特曼調研公司的創始人。這一章主要引用了那些研究人類行為而非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但也借鑑了其他人的研究結果,就比如像薩爾特曼那樣注重廣告宣傳業和我們為什麼買那些商品的研究成果。既然他們非常努力地來了解我們消費者,那麼我們也不妨嘗試瞭解一下我們自己。
翻譯器
20世紀50年代,一位身處郊區的家庭主婦瑪麗安·濟奇作出了大膽的預測:一場巨大的洪災將會毀滅世界。她指出了具體日期,並且說出了預言的來源:從克拉里昂星球來的外星人。她說,這些外星人還告訴她,她和她的追隨者將從這場災難中獲救,並被飛碟神秘地帶走。濟奇不是一個愛出風頭的人。她和她的追隨者行蹤隱秘。他們沒有招募新成員,也許是因為乘飛碟逃脫的人太多不是好事情。總之,她相信她所相信的。
但她是錯誤的:沒有洪水,也沒有飛碟。
不過,濟奇並沒有簡簡單單承認自己的錯誤。相反,她和她的追隨者為了挽回面子,出面進行了解釋,當然詳細內容也不是特別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濟奇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第一次,她聯絡了新聞界。事實上,她讓她的所有追隨者都聯絡了新聞界。面對著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似乎無可爭辯的、表明他們是完全錯誤的證據,他們的反應卻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