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1/4 頁)
就在受災群眾沉浸在歡樂和對未來的期待中的時候,一紙調令從省裡直接下達順城、昌縣。
內容很簡單,昌縣常務副縣長趙長天被調往寧縣,擔任代縣長、黨委副書記。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訊息幾乎以颶風般的速度在昌縣傳播,人們奔走相告。
在昌縣,從未有過這種情形,所有的人,無論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同時因為一個人,而陷入到某種近乎瘋狂的情緒中。
“我們趙縣長要升官了,24歲的縣長,全國都應該是獨一份吧。”
人們喜笑顏開的談論著。
“趙縣長走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他這樣的好乾部來領導我們了。”
人們在高興之餘也難免會感覺黯然。
“我們趙縣長這麼有能力的人,將來一定會做到市長、省長的,到時候又會繼續領導我們的。”
人們為自己的不捨找著理由。
“我們去縣政府為趙縣長送行吧。”
人們在留戀中想要再看一看他們心目中的趙縣長、併為他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
但老百姓不知道的是,他們談論和不捨的物件,已經在接到調令的那一刻離開了昌縣,正在驅車返回順城家裡的路上。
一邊開著車,趙長天思緒在飄蕩著。
對於他來說,這麼匆忙的離開昌縣也是不得已。
省裡的調令明確的給他下達了具體上任的時間,就是9月21日,也就是明天必須去錦市報道,將由市委組織部的人陪他去寧縣上任。。
好在,能做的,他基本都做了。
當然,也難免有一些遺憾。在昌縣,他還有許多的想法沒有實踐,他還有一些設想沒有實現。但那些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而他,恰恰已經沒有了這個時間。
令他感覺欣慰的是,他所關注的、懸在他心頭的災後重建工作已經結束,他的那些嫡系手下也都得到了適當的安排。
他之所以在這些天裡,近乎瘋狂的調整幹部,就是為了今天所做的準備。
在前些天,王林與他的談話結束之後,他就已經大體知道了自己下一步的去向。;
在興奮、高興的同時,他知道自己必須要為自己的手下們多做一些什麼,而他也終於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做到了。
他之所以悄悄的離開,只是和馮長遠、張子蘭打了聲招呼,就是怕支援他的那些老百姓和嫡系們為他送行,他不喜歡那種離別時的傷感氛圍。
畢竟,這次的情況,與以前從大河鎮調到縣裡工作時有所不同。
那一次屬於在本縣的範圍內升遷,彼此還有經常見面的機會。
但這一次,他要去的是別的市,下次再回來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而且,他即使回順城,估計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也只能回市裡的家中看看。
因此,和一些朋友、嫡系大多隻能透過電話偶爾的聯絡那麼幾次。
也許,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才會聚上一聚。
想到這裡的時候,即使以趙長天的心志也感覺到了一種淡淡的離愁。
點上一支菸後,趙長天把思緒又轉到了自己即將就任的寧縣。
這些日子,在郭青雲的幫助下,他對這個縣的現狀有了一個總體上的瞭解。
寧縣的兩位主要領導被撤職之後,錦市的財政局副局長周有為在市委的安排下,被提拔到昌縣擔任縣委書記一職。
原本,縣長一職,市裡也有了人選,就是昌縣的縣級領導中少數沒有沒撤職、或是調正工作的人之一的常務副縣長張廣標。
但由於省委書記王林的直接干預,才臨時換成了趙長天。
在趙長天沒有正式上任之前,張廣標代為主持縣政府工作。
按照郭青雲的說法,如今的寧縣基本就是一個爛攤子。
官場上人心惶惶,民間積怨沸騰,長期積累的對政府的不滿在這次洪澇災害中迅猛的爆發出來。
老百姓不但在私下裡對政府和官員們沒什麼好印象,對於縣政府佈置的各項工作採取不合作的態度。
而且,那些受災嚴重的地區包括寧縣縣城,受災的群眾頻頻大群的聚集到縣政府,嚴重的干擾到了縣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寧縣的災後安置以及重建工作開展得異常緩慢。
在洪水中僥倖逃得大難卻失去了家園的數萬老百姓一直生活在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