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其地理環境非常惡劣,改革開放之後,才修建了公路。但這條公路,由於種種原因,修到一半就停了下來,只有一半鋪了瀝青。
剩下的一半還是土路。
從縣城到萬家鄉,前一半的路程是柏油路,路況還可以。但後半程的另一半全是土路,經過幾年來的雨水摧殘,路況已經慘不忍睹
隨著逐漸接近萬家鄉,路況開始越來越糟糕,坑坑窪窪已經不足以形容。車子開在上面,顛簸得厲害。
而且,期間還有兩段盤山路。
趙長天幾乎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聚jing會神的開過了那兩段路。
趙長天估計,如果是新手開車,在這樣的道路上,翻車的可能xing非常大。
就這樣,經過接近一個xiǎo時的艱難路程,趙長天終於抵達了萬家鄉。
趙長天沒有驚動以萬家鄉黨委書記高大林、鎮長王力強為首的一干鎮政fu領導,他打算先去各個村子瞭解一下實際情況再說。
在張學林的帶領下,按照預先的計劃,幾個人先到了周村。
周村的收入水準在萬家鄉屬於中下游,每年只能完成接近百分之三十的提留費任務。
村子在兩坐山之間,車子開到山口的位置,就不能再繼續往裡面開了。山口的xiǎo路只能勉強容納一輛馬車透過。
張學林在前面引路,幾個人深一腳淺一腳的向著村內走去。
“趙縣長,周村的jiāo通相比萬家鄉其他村,還算是不錯的,起碼村子主要是建在平地上。像大王村和xiǎo王村基本就是在山坡上,連馬車都無法行駛。
那裡的老百姓運送東西的時候,基本就是依靠肩抗背拉。
條件稍好一些的,家裡有驢、騾子、馬等大牲畜的,情況還好一些。但在萬家鄉,這樣的家庭實在是太少了。”
張學林充當著合格的講解員。
對於這個中年漢子來說,他對於此行頗有一些無奈的感覺。
在他看來,這個剛上任的年輕副縣長,這一次考察有一些公式化的味道。他不認為,此行能有什麼真正的收穫。更不認為,透過一次考察,就能真正解決什麼實際問題。
張學林在這七年的農辦主任生涯中,算上趙長天,已經先後經歷了四任主管農業的副縣長。
幾乎每個副縣長,在上任之初,都會走上這麼一遭。其中有三個,都是拉上自己作為陪同。
對於他來說,每一次都和這次一樣,他都會兢兢業業的把自己所知的東西向對方進行認真的講解。他也曾一度渴望,對方能夠真正的做一些實事。
他並沒有指望這些副縣長能夠真正的提高農民收入,他認為那太不現實。姑且不論對方是否有那份抱負,但實際上卻超出了對方的能力範疇。
他只是希望,他的上級能真正的為老百姓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很不錯了。
但每一次的希望,最終都變成失望。
幾個副縣長,除了剛開始還有那麼一點做些實事的想法,基本上一、兩個月之後,瞭解了農村各個鄉鎮的糟糕狀況之後,就開始偃旗息鼓。
他記得上任副縣長王平曾經跟他這樣說過:“張學林,不是我不想為老百姓做些事情。為官一任,誰不想留下一些可供人們談論的業績?但沒有錢,我什麼也做不了,有了什麼想法,也只能是空想而已。”
對此,張學林雖然不是完全認同。但他認為也確實有著相當的道理。縣裡的財政狀況的確很差,根本無法拿出錢來用在老百姓身上。
但張學林並不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用錢來解決。他也曾經滿懷熱忱的提出過一些不需要錢的想法,但統統都猶如石沉海底,沒了任何訊息。
因此,到了如今,他是真的有些心如死水了,不再有曾經的那些天真的想法。
“學林,要想富,先修路,我知道縣財政可能拿不出錢來,修柏油路可能是奢望,但鄉里和各個村為什麼沒有組織老百姓簡單的修繕一下各個村的土路?”;
趙長天的聲音打斷了張學林的思緒。
“趙縣長,眼下我們走的這條路,就是幾年前鄉里組織修的。但每年的雨季一到,都會對路況形成破壞,所以,就是眼前的樣子了。”
“那為什麼鄉政fu沒有繼續組織人手修建?”
“趙縣長,沒有您說的那麼簡單,現在的老百姓人心不齊,由於是義務修路,彼此之間會互相攀扯,只要有一個人不來修路,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