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這是他特意交代周小林準備的資料,資料上的內容與寧縣轄下最偏遠的兩個鎮有關。
東山鎮、西山鎮,這兩個鎮位於寧縣東部最偏僻的山區。
在全縣十七個鄉鎮中,這兩個鎮是最為貧窮、落後的。
歷年來,在提留款徵收上,這兩個鎮都是完成情況最差的,一直交替著位於最後兩名。
此次,趙長天在提留款徵收上,負責的正是這兩個鄉鎮。
在這份周小林準備的資料上,清楚的記載著,這兩個鎮最近幾年相關的統計資料。
去年,東山鎮完成了百分之八的任務指標,西山鎮是百分之七。
從這項資料上如果匯總起來進行分析,對這兩個鎮來說,在一百戶家庭中,基本上只有七到八戶如數上繳了提留款。
而從另一個角度衡量,兩個鎮加起來,人口接近6萬人,但總共收上來的提留款還不到80萬,也就是說,人均只完成了十幾塊的任務。
雖然,在此之前,他心理已經有了一些概念,但仍然沒有想到情況會是如此不糟糕,而且,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糟糕。
隨著把所有的相關統計資料翻閱完畢,趙長天的心情逐漸沉重起來。
根據資料記載,往年的時候,這兩個鄉鎮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百多塊錢,這也就意味著很多農民的收入會低於這個平均水平。
想著要從很多這樣的家庭裡,硬生生的把他們僅有的那點收入再挖出一塊來,趙長天感覺情緒有些低落。
令他稍感欣慰的是,今年由於他把大批明陽客商帶回了寧縣,這兩個鎮也都跟著受益了,而且,相對來說,還是受益最大的兩個地區。
往年的時候,這兩個鎮由於交通不便的問題,基本沒有外地客商上門收購農產品,只有一些本地的黑心商人以壟斷的方式壓低了價格收購。
僅以最主要的農產品白梨為例,在寧縣的很多地區,平均售價都能達到二毛左右的收購價格,但在這兩個鄉鎮,每斤的價格還不不到一毛。
此次,趙長天所帶回來的明陽客商,在白梨這一項的定價上,按照不同的質量標準,一等白梨的價格達到了一塊二,最末等的也達到了四毛,平均下來,每斤的收購價格達到了八毛錢左右。
這意味著,東山鎮和西山鎮的這兩個地區的白梨價格比往年幾乎高出了八倍,反映在收入上,就是幾乎提高了八倍的收入。
正是因為如此,趙長天才多少有一些底氣,能夠讓這兩個鄉鎮今年的提留款完成情況好於往年。
他才敢把任務指標定在了完成百分之二十,這個相比於以往幾乎翻了三倍的數字。
除去這兩個鎮,其它的鄉鎮,在提留款徵收上,趙長天也分別制定了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五十的任務。
綜合起來平均計算,在趙長天的主持下,寧縣今年制定的提留款完成指標,達到了百分之三十五的水準。
如果這個目標能實現,徵收情況將會遠超以往幾年的水平,給寧縣財政帶來至少三千萬的財政收入。
當然,按照規定,這三千萬要有一部分上繳到市裡,但趙長天有他的打算。
寧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又在遭受大災的情況下,在上繳之後,他會以一些理由,包括災後百姓生活的需要、新城建設等,爭取把上繳的款項以另外的方式再要回來。
他相信,以寧縣的實際狀況,這個目標應該有實現的可能。
除此之外,最近這些日子,在考慮新城建設的同時,趙長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麼樣提高寧縣農民的收入?
他心理已經有了一些打算,不過,在很大程度上,卻都需要資金支援。
如果能完成這三千萬的徵收任務,他的一些打算就有實現的空間。
在趙長天的思緒中,時間緩緩流逝。
下午三點,王少華風塵僕僕的來到了趙長天的辦公室。
與往常相比,王少華給趙長天的感覺,人變得憔悴了一些。而且,很明顯的,他下巴上的鬍子看起來已經有幾天沒刮的樣子。
很顯然,這傢伙最近的日子過得並不順心。
趙長天熱情的給予了接待,招呼他坐下,遞上煙,泡上茶水。
寒暄了幾句之後,趙長天注意到,王少華明顯的興致不高。
“老王,是老家那邊出了什麼事嗎?”
注視著王少華,趙長天試探著問道。
“哎,被你說中了。”
王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