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部分(第1/4 頁)
陳晚榮還沒有說,他就提出來了,陳晚榮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聖明!自古以來,凡作戰者,必先準備糧草,大唐此次西征,軍隊眾多,所需的糧草更多。臣以為,要是從內地徵調的話,由於路途過於遙遠,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決定這一仗就‘以戰養戰’,利用大食和羅馬帝國的資源、糧草為我們所用。”
“以戰養戰?”這說法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對於唐人來說他們早就在使用這一策略,卻沒有明確提出來。李隆基乍聞之下有些驚訝,繼而就是擊掌讚歎道:“說得好!大食離大唐太遠了,要是從內地調運糧草兵器,光是這路上的消耗就夠讓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動。”
姚崇精通政務,眉頭一皺,提醒一句:“皇上,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個不好就會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戰養戰說到底就是掠奪,尺度沒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對他的提醒,陳晚榮很是贊同,不過,陳晚榮另有想法:“姚相,這事我考慮過了。有句老話叫‘竭澤而漁’,意思是說不顧一切,把老底子都給弄得沒了。我們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這種事情,儘可能不激起事端。
”
宋也發話了:“想法是好。可是這種戰爭。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難。不好辦。”
陳晚榮卻是信心十足:“宋相請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幾個有利地條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還沒有融合。這裡地抵抗還在進行。我們得利用好這條件。二是大唐在這裡地認知度比較高。在華夏曆史上。這一帶還從來沒有如此認同華夏文明。這是我們地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時期。中東對中華文明地認知度相當高。要不是高仙芝在羅斯戰敗。緊接著又發生“安史之亂”地話。中東未必能伊斯蘭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地戰略眼光。點頭贊同:“要讓一塊地方融為一體。需要很長時間。區區數十年哪會成功。大唐到了這裡。可以把那些反對大食地人善加對待。可以要他們做這裡地王。但是。實力不能太強。要不然不好控制。這叫分而制之。”
這是很好地略策。陳晚榮擊掌贊成:“皇上聖明!大唐地第三個有利條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羅馬帝國更加先進。我們沒有奴隸。而他們還有。大食更是以掠奪奴隸為樂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地做法。廢除奴隸。給他們自由。給他們財產。讓他們安定地過日子。”
唐朝的社會制度遠遠比大食和羅馬帝國地先進,廢除奴隸是唐朝最強有力的法寶,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一點,在征戰吐蕃時就發揮出了無窮的威力。儘管唐軍在吐蕃的殺戮很重,吐蕃百姓卻是全力擁護唐朝,說到底,就是奴隸們想過上好日子。
這事,李隆基沒有理由不同意,點頭道:“說得很對,這點至關重要!蠻人只會破壞,不會建設,他們是竭澤而漁。大唐不是,大唐是仁義之邦,不僅能破壞,更善於建設。朕決定,打下這些地方後,一定要治理好,要讓這裡的百姓過上安生日子,他們才不會反抗大唐,才會真心擁護大唐。”
老百姓地要求不高,只有那麼一點點,給他一個穩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顧一切地破壞,不可能得到這裡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這裡的民心,才能長久紮根。
姚崇大是贊成這話:“皇上所言極是有理!大唐不僅沒有奴隸,更善於建設,這也是大唐的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會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隸制度要先進得比。更在於,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積澱地文明極為燦爛,建設家園是華夏的拿手好戲。再加上李隆基這個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類似於唐朝地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陳晚榮大是振奮道:“皇上,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得搞破壞,要儘可能多的建設。只有建設好了,百姓才會擁戴大唐。我們還是要收稅,要不然,我們幾十萬大
過日子。不過,收稅儘可能輕。”
宋地聲音有些高:“自古以來,苛捐重稅最是亂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輕徭薄賦才是根本。”
輕徭薄賦固然沒錯,不過,那也要有個限度,就是不能讓大唐倒帖。不僅不能倒帖,還要讓大唐更加強盛,擁有更多的財富。只有這樣,唐朝才能保證威懾力。
李隆基地興致更高,笑道:“陳晚榮說得沒錯,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過重的負擔,儘可能把負擔向這裡轉嫁。朕已經命哥舒翰囤積糧草,以備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