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第2/4 頁)
的治權作為嫁妝。
“西羅馬的皇帝當然不會同意,把荷諾利亞公主流放了。阿提拉以此事為藉口,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的大軍所過之處,慘不忍睹。他曾經說過‘被我的馬踐踏過地地方,都不會再長出新草’,在義大利北部,他做到了這一點。
“經他這一戰之後,西羅馬帝國損失慘重,已經名存實亡了。”
阿提拉是野蠻和殘暴的代名詞,給稱為“上帝之鞭”。他統治時期,匈奴帝國盛極一時,東起鹹海,西到大西洋,北到波羅地海,南起多瑙河。
李隆基點評道:“匈奴人胸無大志,只知道搶掠,意在金帛子女,不知道治理,這個阿提拉和他的祖輩一樣!”
中國一直遭受北方遊牧民族地侵擾,這些遊牧民族意在金帛子女,而不是為了得天下,一直為人們所短。
李隆基地點評是入木三分,很有道理。
艾奈斯。伊本。馬立克不懂得中國地思想,有些驚異的道:“陛下,這有什麼區別呢?”
李隆基笑道:“這區別就大了,等有時間,我們好好聊聊。現在,還請大師接著說,這個阿提拉後來怎麼了?”
艾奈斯本立克接著道:“本來他已經佔了上風,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突然撤軍,沒多久,他就突然死了。他死後,他的帝國很快就瓦解了,為人們所遺忘。”
直到現在,東西方交流之後,歷史學家方才把西方匈奴和東方匈奴的脈絡廊清。漢武帝擊敗匈奴之後,匈奴逐漸衰弱,南匈奴投降了漢朝。不甘心投降的匈奴遠走,往北遷移,定居在漠北。不過,他們並不甘心失敗,不時滋擾南匈奴,漢朝不時就要出兵打擊他們。
到了東漢,竇憲驕縱,犯了國法,為了贖罪,他率領一支漢軍攻打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寫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勒燕然銘》。這一次出征,東漢給北匈奴以沉重打擊,牛羊人口死傷無數。北匈奴再也沒有和東漢對抗的實力,只得西遷到伏加河流域定居。幾個世紀,匈奴重新強大起來,這時的匈奴已經屬於歐洲了。在阿提拉地率領下,東征西討,建立起了一個讓歐洲人側目的龐大帝國。
這個帝國雖然龐大,但和東方的中國比起來,仍然小得可憐。
南匈奴融於華夏,給漢化了,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有“劉”姓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南匈奴地後裔。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瓦解了,僅餘的一支匈奴人最後給歐洲人同化了。
匈奴這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只存在史籍中!
按照中國歷史地記載,匈奴早就不存在了,沒想到居然還有這麼一支匈奴,李隆基很是意外:“這個阿提位倒是個人物,就是死得太早了!”言外之意,就是他不能“攘夷”。
艾奈斯本立克眉頭一擰,道:“西羅馬經過阿提拉的打擊後,雖然沒有滅亡,也等於是亡了。北方的日耳曼族大舉進入,把西羅馬的文明給摧毀了,西羅馬現在還處在黑暗之中。”
要不是阿提拉摧毀了西羅馬帝國的實力,蠻族也不可能入侵,也就不可能摧毀羅馬文明,西方不會那麼黑暗。說起來,真正的推手是中國,是強盛的漢王朝,是雄材大略的漢武帝。
李隆基搖搖頭道:“只會破壞的民族也做不出什麼事來,他今天不亡,明天也會亡!”
對這說法,艾奈斯本立克大是贊成:“陛下所言極是,我也這麼認為!只有會建設地民族才能永遠屹立不倒,請陛下謹記!”
“謝大師教誨,李隆基記住了。”李隆基很是認同這說法,問道:“東羅馬帝國呢?”
艾奈斯本立克手中的繡節指在東羅馬帝國版圖上道:“東羅馬帝國比起西羅馬帝國要好些。在一百五十年前,東羅馬帝國出了一位很有才幹的皇帝,叫查士丁尼。查士丁尼聰明絕頂,雄心勃勃,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而他也做到了。他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將軍叫貝利薩留,此人是查士丁尼的侍衛,因為查士丁尼賞識他,派他率軍打仗。他所向披靡,善長以少勝多,征服了大片羅馬帝國的土地。查士丁尼在位時,差不多光復了所有的羅馬帝國領土,只可惜,好景不長,他死後,帝國重新分裂。”
李隆基非常感興趣,忙問道:“征服了怎麼會分裂呢?”
這問題一定要弄清楚,要不然能不能出兵還不好說,李隆基很是急切。
這事,陳晚榮也是知道得不多,聽說過查士丁尼大帝,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李隆基這話正是他心裡所想,不由得睜大了眼睛。
艾奈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