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雙S曲線及倒U曲線推導圖
資料來源:饒會林。區域發展差距走勢的理論與方法分析……對倒U字型觀點的評價與發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13…18。
四、阿朗索的鐘型理論
阿郎索(W·Alonso,1980)經過系統的實證研究,提出鍾型理論用以闡述區際經濟增長差距的變化軌跡。118
0
圖3。5 阿隆索的鐘型曲線圖
鍾型曲線(Bell Shaped Curves)看似描述統計分佈的正態曲線,亦像一大鐘(見圖3。5)。圖中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經濟增長率。其主要內容如下:119
(1)在國民經濟早期發展階段,各區域的經濟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庶區域與貧困區域。社會不平等也很突出。由於某一個或幾個大城市增長極快,高速城市化是早期發展階段的突出特點,。
(2)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的某一點上,經濟增長達到轉折點,社會不平等、區域不平衡和地理集中的趨勢達到高峰,之後便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轉折期即意味著全國經濟一體化。當國民經濟高度一體化時,資本、勞動力在地理上更具流動性,從而導致區際經濟增長趨於平衡。全國各區域的技術、資訊差距縮小,距離近與可接近作為區域優勢的作用日益減小,全國性的運輸改善不只是為某些區域而是為所有區域帶來好處。城市化更普遍,不再僅限於少數大中心,許多在國民經濟一體化以前不曾受青睞的區位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這些機會在國民經濟一體化階段時期內為實現進一步區際經濟平衡增長起了重大作用。
(3)在國民經濟成熟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社會不平等減少,區際經濟增長趨於平衡。各種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①向大城市集中的人口日益減少,因越來越多的城市聯接成大城市集團,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人口規模增長。②從製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化意味著整體經濟增速放慢,因為服務型經濟的生產率較低。由於更多的婦女成為勞動力,兒童人數下降,未來的勞動力減少,這表明未來的工業經濟可能出現勞動力短缺。③製造業更趨於資本集約化或在國外低工資地區組織生產。因此,在眾多要素合力的作用下,出現與早期增長階段的不平衡增長相反的趨勢,即平衡增長。
阿隆索提出的鐘型曲線模型較好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序次模式,但沒有哪個國家會確切地遵循鍾型曲線發展,就此而言,鍾型曲線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模式。不過,用此模型來總結國民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特徵則是實用的。
第四節 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120
區域經濟的成長從來不是勻速直線運動,而是呈階段循序演進。區域經濟由不發達到發達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區域要素供給、產業結構、空間結構乃至資源配置方式均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徵。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即透過對區域資源要素配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及空間結構演化等方面作用機制的分析,探究區域經濟由低階到高階、由貧窮到繁榮的階段性規律。基於所分析的區域型別特點,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可分為一般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和特殊區域生命週期理論兩大類。
一、一般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
西方學者提出的一般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佛…費雪的區域經濟增長五階段論、弗裡德曼的區域經濟發展四階段論121。中國學者自1990年代以來也相繼提出了眾多富具理論特色的一般區域經濟增長(發展)階段理論。
1。 胡佛…費雪的區域經濟增長五階段論
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E·M·Hoover)和費雪(J·Fisher)在《區域經濟增長研究》(1949)一文中最早倡導區域經濟增長階段論。該理論認為,任何區域的經濟增長都存在著〃標準階段次序〃,具體包括五個階段:122
(1)自給自足經濟階段。此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初始階段。其特徵表現為:區域產業幾乎全為農業,區域人口絕大部分為農業人口;區域經濟呈明顯的封閉性,區域間經濟聯絡甚少;經濟活動均隨農業資源呈均勻分佈。
(2)鄉村工業興起階段。隨著交通運輸業以及貿易的發展,鄉村工業崛起並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於鄉村工業的原料、市場、勞動力仍來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