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4/5 頁)
1;陸大道。 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37…138。
234 陸大道。 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38;陸大道。 關於〃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22(1):1…6。
235 陸大道。 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64;陸大道。 關於'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22(1):1…6。
236 魏後凱。 區域開發理論研究'M'。地域研究與開發,1988(1):16…19。
237 聶華林,高新才,等。 區域發展戰略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9…110。
238 陸玉麒。 區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研究'M'。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74…146。
239 陸玉麒。 區域雙核結構模式的形成機理'J'。地理學報,2002(1):85…95。
240 陸大道關於區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的論述最早見於《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97…98);在《中國工業佈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218)中沿用1988年的表述,將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進表述為社會經濟結構中以農業佔絕對優勢的階段、由農業經濟向工業化的過渡階段、工業化和經濟起飛階段、技術工業和高消費階段四個階段;在《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04…107)、《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11…313)等著作中進一步規範完善。此外,陸大道(1995,2002)還論述了點…軸系統空間結構演變階段規律,參見本章第三節。
241 該理論最早見於安虎森的《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與區域空間二元結構的形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63…67)。他認為,區域空間結構演進分為農業經濟佔優勢的低水平均衡階段;集聚、核心…外圍形成階段;擴散…多核階段;區域空間結構一體化階段。郝壽義、安虎森主編的《區域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309…311;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27…329)、安虎森主編的《區域經濟學通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90…493)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
242 '臺'於宗先,等。 空間經濟學'M'。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44…145。
243 薛普文。 區域經濟成長與區域結構的演變'J'。地理科學,1988(4):379…384。
244 劉再興,等。 區域經濟理論與方法'M'。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6:176…179。也有學者以〃區位指向〃來解釋促使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的這一機制,參見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9…180;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0。
245 覃成林,等。 區域經濟空間組織原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6…87;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0…181; 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0…192。
246 覃成林,等。 區域經濟空間組織原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92…95。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193。
247 魏後凱。 走向可持續協調發展'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31。
248 吳傳清,孫智君,李群峰。促進中部崛起的產業增長極戰略研究'M'。 學習與實踐,2007(10):26…32; 吳傳清,李群峰。 促進中部崛起的區域增長極戰略研究'M'。經濟前沿,2007(11):19…22。
249 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 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