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95、1999)186沿用並拓展了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透過新經濟地理模型探討了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他認為,產業的地理集中可能源於區域歷史中一些並無前兆的〃偶然事件〃,一旦稍具氣候,外部規模經濟就會使之不斷強化從而形成產業叢集,即叢集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傾向於自我延續。
(2)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源於新制度經濟學派,一些學者將其應用於產業集聚的動因分析,認為產業叢集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優勢促使生產地理集中。這些交易費用優勢表現在:較低的運輸成本、市場搜尋成本和監督成本;較高的交易頻率;資訊更加對稱;較少的機會主義行為和環境不確定性;地方根植性、文化沉澱和社會資本等。
(3)創新理論。創新需求和創新優勢也是驅動企業地理集中的深層動力。創新過程涉及大量的隱性知識輸入,需要面對面交流和頻繁互動才能被有效獲取,這誘使創新主體在地理上與相關知識源臨近,促使叢集形成。反之,維持並強化創新的諸多支撐因素,如文化認同和信任等,又在產業叢集特有的氛圍中得到了最好的培育。
(4)網路組織理論。不少學者從網路組織的視角解釋產業叢集的形成過程,認為叢集的出現是由於存在〃信任最大化〃的結果,人際關係和結構(如企業間聯絡的網路)是一個重要因素。符正平(2002)187將產業叢集形成的實質看作是企業區位決策的網路外部化過程,最先進駐叢集區位的企業扮演〃莊家〃(market maker)或孵化器的角色,因為其表現和勢力影響後續企業的區位預期形成。
(五)區域產業叢集的生命週期
理論界關於產業叢集的生命週期演化規律提出了種種界說,代表性觀點有三階段說、四階段說和五階段說。
1。 區域產業叢集生命週期三階段論
邁克爾·波特(1998)將產業叢集的演進劃分為誕生(Birth)、發展(Evolution)和衰退(Decline)三個階段。188
(1)誕生階段。產業叢集的誕生可能有很多原因。產業叢集的緣起通常可回溯到該地特定的歷史環境。產業叢集也可能產生於不尋常的、複雜的或緊迫的本地需求中。原有的供應商產業、相關產業或完整的相關產業叢集,也可能是催生新產業叢集的種子。新產業叢集也可能因一兩家創新能力強的廠商刺激其他叢集的發展而出現。另外,對產業叢集的誕生而言,機遇條件也很重要。
(2)發展階段。產業叢集一旦啟動就會出現連鎖反應,其發展流程大量依賴於鑽石體系中各箭頭的效能,或回饋環的功能表現,尤其是體現在本地競爭的密集程度、本地創新環境,以及將叢集成員聚合起來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效能三個領域。產業叢集的發展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堅實穩固的競爭優勢。
(3)衰退階段。大多數成功的產業叢集至少繁榮數十年。導致產業叢集萎縮和衰亡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內生的,源於內部僵化,如過度合併、卡特爾和集體思維抑制創新等導致生產力和創造力衰退;二是外來的,因外部環境持續發展或中斷髮展造成,如技術間斷、客戶需求變化等。
Ahokangas、Hyry和Rasanen(1999)189構建區域叢集演進模型;將區域產業叢集的生命週期細分為起源與出現階段(origination and emergence)、增長與集中階段(growth and convergence)和成熟與調整階段(maturity and reorientation)三個階段。
2。 區域產業叢集生命週期四階段論
蒂奇(Tichy;G。; 1998)借鑑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將產業叢集的生命週期分為誕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190國內不少學者分別從區域產品生命週期視角(池仁勇等,2004,2005)、191創新視角(陳劍峰等,2002)192、集聚視角(劉斌,2004)193,均主張產業叢集演進四階段論。
(1)誕生期(the formative phase)。又稱前叢集階段(pre…cluster stage)。是區域核心心產業啟動、集聚開始形成時期。叢集內企業結構零散,專業化分工程度低,彼此間的互動作用和自主創新有限,結網效應差,內部集體學習機制不完善。但少數市場盈利能力良好的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家推動了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