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5 頁)
。 經濟區位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0:251。
63《經濟空間秩序》是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又譯為〃勒施〃,1906…1945)的代表作,德文版1939年首版,1943年再版,1962年第三版。該書德文版書名為《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理間的關係》;英譯本書名為《區位經濟學》;俄譯本書名為《經濟的地理配置》;日譯本書名為《經濟立地論》。該書內容由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組成,理論部分涉及區位論(工業區位、農業區位和城市區位)、經濟區論(經濟區、市場區、市場網狀組織)和貿易論三部分。中心地理論只是其龐大理論體系中的一小部分。參見'德'奧古斯特·勒施。 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理間的關係'M'。 王守禮;譯。出版前言,中譯者緒言。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10。
64 SMITH D 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Location'J'。Economic Geography;1966;142:86…113; Smith。 D M。 Industrical location: 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1。
65這一理論由英國地理學家勞斯頓(E。 M。Rawstron,1958)首倡,後由史密斯進一步發展成為系統化的區位理論。參見魏後凱,等。 現代區域經濟學'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90。
66 PRED A。 Behaviour and location: foundations for a geographic and dynamic location theory;part I'M'。 Lund: C。 W。 K。 Gleerup;1967。
67 郝壽義,安虎森,等。 區域經濟學'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21;郝壽義,安虎森,等。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33。
68 陳秀山,張可雲。 區域經濟理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55…156。
69 郝壽義,安虎森,等。 區域經濟學'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20-142;郝壽義,安虎森,等。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34-153。
70 陳棟生,等。 區域經濟學'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71 魏後凱。 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西方區域經濟學述評(下)'J'。開發研究;1990(5):54…59。
72 '臺' 於宗先,等。空間經濟學'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40-142;陳棟生,等。區域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8…42; 郝壽義,安虎森,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20-142;郝壽義,安虎森,等。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34-153。
73 產生於1950年代的輸出基礎理論是關於區域經濟增長動力的經典理論,該理論強調區外需求是決定區域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區域輸出產業部門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胡佛認為,需求和供給都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是輸出產業,而且還包括減少區域貨幣流出的其他產業。參見'美'埃德加???M?胡佛。區域經濟導論'M'。王翼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48…253。
74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75NORTH D C。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ofpolitical Eco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