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元結構表現最為明顯,即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工業起主導的城鄉邊緣區、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形成較為清晰的界限。
4。三元結構後期階段
城鄉邊緣區越來越朝著城市的方向發展,伴隨著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它將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由於原來邊緣區的一部分與城市連成一片,原有的三元結構會逐漸變得模糊,而在更廣的範圍內,新的的三元結構開始形成。
(三)三元空間結構的形成機理
三元空間結構形成階段是國民經濟進入強烈動態增長時期。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服務業開始大量出現,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經形成,產業部門間的前後向聯絡進一步加深,基本部門體系層次更加豐富。由於城市產業空間聚集的外部不經濟以及新的勞動地域分工,高層次的和非標準化的經濟活動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時,大批次、標準化生產方式的企業以及較低層次的經濟活動向城市邊緣和外圍區擴散,區域的第二、第三級中心地得到迅速發展。此時城鄉邊緣區地位開始確定,而單一核心結構也逐漸變化成為多中心結構,各種核心之間的橫向聯絡日趨密切,中心、城鄉邊緣區和外圍區之間的經濟聯絡也日趨密切,形成三元空間結構。
區域經濟三元空間結構形成的一般機制具體表現在:226
1。不同的交易成本與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
一般而言,交通成本會隨著道路網路的改善和交通工具的創新而不斷下降,從而對企業的區位選擇影響越來越小,而那些由產業性質引致的交易成本越來越成為產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企業根據與其他企業交易過程中的成本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區位,從而形成企業區位的有序化和城市空間中新的勞動分工。在聚集和擴散的作用下,交易成本大的企業逐漸向城市中心區聚集,交易成本小的企業向郊區或外圍區分散。物質密集型製造業從城市中心區逐漸消失,金融、管理職能逐漸向中心區集中,最終使得城市空間逐漸有序化。這種有序化過程是沒有外力作用下的一種自發的過程,是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的自我完善過程,是一直伴隨著城市發展過程的過程。
2。城市聚集不經濟
城市的聚集不經濟引發土地租金上漲、環境惡化、道路交通擁擠等問題,促使製造業向郊外轉移,同時也促使人口大量向郊區移動。由於城市的空間結構也進行不斷的調整,居住區不再圍繞在城市的中心,而是大量遷往郊區。究其原因,首先,技術革新降低了通勤的貨幣和時間的成本;其次,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中心城市問題的出現使居民大量遷往郊區;再次,由於製造業等產業的郊區化使就業機會也郊區化,城市居民為了更容易獲取就業機會也由城市中心向外遷移。而在城市向外轉移的過程中,由於〃距離遞減效應〃會首先落戶在城市的周邊不遠的地帶,且這裡靠近城市,在生活習慣、設施配置和經濟結構方面已有向城市過渡的傾向,故而改造成本較低。與廣大農村地域相比,城鄉邊緣區具有承接城市經濟要素轉移的天然優勢。
3。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
從農村發展的角度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城鄉邊緣區的形成與發展。首先是農業非農化發展的需要。農村人口的不斷增長使人均土地佔有率不斷下降,尤其在城市近郊比較發達地區的土地幾乎全部利用完畢,農業的持續發展受到土地空間的嚴格限制。與此同時,農業生產受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大、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以及農業與非農業的比較利益差別等因素也一直在促使農村非農化的發展。土地因素的限制以及農村非農化的發展趨勢,都導致了城鄉邊緣區在原有以農村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中出現了城市經濟要素,成為城鄉要素的混合地帶,表現出獨特的區域特性。其次是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需要。科技進步帶來了農業技術和農村經濟的巨大變革,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使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出現,而城鄉邊緣區的產業性質可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而對邊緣區的形成產生強烈的影響。
第三節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理論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典型型別有極核式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網路式空間結構和雙核式空間結構四種。
一、極核式空間結構
(一)極核式空間結構的內涵
極核式空間結構是區域經濟極化發展在地域空間中的表現。將一個區域進行斷面分析,其經濟空間結構大多表現出極核式特點。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極核式結構表現為一種常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