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典〃中心…外圍〃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派的〃中心…外圍〃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借鑑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佩魯增長極理論以及劉易斯二元結構理論,在極化空間的理論假設中分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演變,其動力機制是極化和擴散效應,具有空間的接近性、區域性、閉合性特徵;而新經濟地理學在全球化視角下,利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空間競合理論,透過同質空間的假設,構建空間結構和空間組織模型,分析空間結構的演變規律以及其動態平衡與協調發展,具有空間自由性、可分離性、開放性特徵。總之,兩種分析框架都說明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區域結構上必然形成〃中心…外圍〃這一空間結構模式。
(三)關於〃中心…外圍〃理論的一般性研究
楊開忠(1992)指出;在中心…外圍結構中,兩者的增長是不平衡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二者差距的拉大,他不贊同弗裡德曼關於二元區域空間結構會隨著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而消失的觀點,認為二元區域空間結構有傳統和現代之分,前者以部門…空間分工為基礎,後者以等級…空間分工為基礎,隨著區域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傳統結構為現代結構所取代,但並不意味著二元空間結構的消失; 而是結構的質的規定性發生了變化。215由多中心高增長城市中心區和低增長大都市間的外圍地帶共同組成的中心…外圍結構的不平衡發展已成為工業化乃至後工業化社會主要的經濟、社會景觀。顧朝林和趙曉斌(1995)在研究區域城市體系空間結構演化過程規律的基礎上,指出區域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的演化分為孤立體系、區域體系、區際體系和大區體系四個階段,中心和外圍結構始終存在。216安虎森(1997)認為,中心…外圍結構是空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單元,〃任何一個特定的空間系統都可能不止一個核心區,較高階空間系統中的次級核心區也可作為較低階系統中的一級核心區〃。217包卿和陳雄(2006)強調從空間結構演化的角度而言,〃中心…外圍〃結構始終存在,只是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