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e…Periphery; 又譯稱〃核心…邊緣〃、〃中心…邊緣〃、〃中心…腹地〃)理論最早是發展經濟學中用以解釋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不平等關係的理論,該理論由發展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Raul·Prebisch;1901…1986)1949年在為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起草的經濟報告中首倡,用以描述當時國際貿易體系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峙情形。美國區域規劃專家弗裡德曼(J·R·Fridmann,1966)將這一理論模式引入區域經濟學領域。弗裡德曼基於委內瑞拉區域發展演變特徵的個案研究,吸收繆爾達爾和赫希曼等學者的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在《區域發展政策》(1966)210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中心…外圍〃理論模式;在《極化發展的一般理論》(1967)211、《城市化、規劃和區域發展》(1973)212等書中將中心…外圍理論的研究物件從空間經濟擴充套件至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強調中心…外圍關係不僅存在於不同區域之間,而且也存在於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和不同型別的企業之間。此後,〃中心…外圍〃理論模式作為關於區域空間結構及形態演變的解釋模型被廣泛應用,特別是該理論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聯絡起來,符合大多數區域發展的實際,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因此作為理論工具廣泛應用於指導區域規劃與開發。
2。新經濟地理學派的中心…外圍模型
弗裡德曼的〃中心…外圍〃理論被視為傳統的二元空間結構理論,克魯格曼(Paul。Krugman)等構建了新的〃中心…外圍〃模型。克魯格曼(1991)透過改進迪西特…斯蒂格利茨壟斷競爭模型,採用柯布…道格拉斯函式形式構造了一個兩區域的模型。213模型中有兩類產品:一類是農業產品,由不變報酬的農業部門生產;另一類是製造品,由分佈在兩個區域內的報酬遞增的工業部門生產。他的分析重點是兩個部門企業在兩個區域間的均衡分佈,討論分工的條件及其影響因素。其結論主要有:在所設條件下,兩個區域的經濟最終會內生形成以工業化的區域為中心、農業化的區域為外圍的中心…外圍構架;中心…外圍的形成取決於運輸成本、規模經濟以及製造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貿易的產生並不完全源於比較優勢的存在,更在於規模經濟產生的報酬遞增。這一正規化稱為中心…外圍模型。自克魯格曼提出該模型後,有關壟斷競爭、報酬遞增下〃中心…外圍〃模型的擴充套件研究不斷深入,湧現出大量有關企業活動空間分佈與報酬遞增、交易成本和要素轉移的研究文獻,學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析模型。滕田昌久、克魯格曼和安東尼·J·維納布林斯合著的《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1999)214 一書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有關理論觀點,對〃中心…外圍〃模型作了拓展,是新經濟地理學派的整合之作。
(二) 〃中心…外圍〃理論的基本內容
1。弗裡德曼古典〃中心…外圍〃理論的基本內容
(1)區域均可分為中心區和外圍區。中心區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聚集區,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區。這類區域工業發達,技術水平較高,資本集中,人口密集,經濟增長速度快。圍繞中心區分佈並受其影響的區域被稱為外圍區,包括上過渡區域、下過渡區域和資源前沿區域(見圖5。2)。中心區是創新變革的發源地,資本、技術和政策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可發展那些受原料區位變化影響較小的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中心區政治機構集中,處於穩定發展和支配地位。由於核心增長區的繁榮大大刺激了相鄰區域的發展,投資不斷增加,資源利用和農業發展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口遷移量不斷上升。與外圍區域相比,環繞核心區的周圍區域顯示出經濟上升的趨勢,形成上過渡區域。而下過渡區域多位於邊遠的農村,還包括原料枯竭、老工業向衰退方向變動在內的區域,該區域的農業呈停滯狀態,產業結構老化,效率低下,粗放型經營生產方式為主,人口向外遷移。資源前沿區域是指那些富有待開發的資源,對區域發展有極大潛在價值的區域,一般位於兩種過渡區域之間。中心區與外圍區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絡,共同組成一個嚴整的空間系統,亦即結節性區域。
(2)中心區和外圍區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區從外圍區吸聚生產要素產生出大量的創新(材料、技術、社會和文化體制等),另一方而,這一創新又源源不斷地從中心區向外擴散,引導外圍區的經濟活動、社會文化結構和聚落型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