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的變化(見圖2。10)。如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強、水平高,總費用則會降低,反之則上升。假定空間收入曲線為直線P(當空間收入曲線不為直線時亦適用);曲線表示所有企業的平均空間費用曲線,曲線表示經營能力高的企業的空間費用曲線;曲線表示經營能力差的企業的空間費用曲線。可見,經營能力高的企業獲得利潤的空間範圍要比其他同類企業的範圍大。因此,優秀企業家不僅在最佳區位能獲得較大的利潤,且區位選擇空間範圍也相對較大。
圖2。10企業家能力與盈利空間 圖2。11 政府作用與盈利空間界限
界限區位模型的變化 區位模型的變化
資料來源: SMITH D M。 Industrical location: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71。
3。政府調控政策影響的盈利空間界限區位模型
史密斯認為,因政府的區位補貼或高額稅收等區位調控政策也會引致盈利空間界限區位的變化(見圖2。11)。國家為了促進落後區域的開發,對在某些指定區域佈局的企業給予各種政策優惠以吸引企業的投資;或為了限制在某些區域進一步發展工業而制定一些區位投資限制政策以減少工業的集聚,結果出現本來虧損的區位卻能盈利,而應盈利的區位卻虧損的現象。圖中的本應是虧損區位卻也能獲得利潤,而本來利潤最高,但在此佈局必然出現虧損。
史密斯的盈利空間界限理論指出,儘管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區位是總收入超過總費用值最大的地點,但企業家的區位選擇決策行為還受到其他某些非經濟性因素的作用影響。諸如:企業建立者的出生地、企業家的模仿或群居性、滿足企業家特殊偏好需求的服務設施(娛樂設施和交際場所)等等。當最大利潤區位不能滿足這些需求時,企業家有可能放棄最佳區位,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