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部分(第2/4 頁)
幹部,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不簡單,經歷了很多年的奮鬥,如果在這樣的事情上面,栽了跟頭,誰都不好受,所以,我考慮到,儘量的做工作,當然,如果有的人無法無天了,一定要破壞隴南省招商引資的大局,那我們也不會客氣了,你是管幹部的,有些時候,還需要你出來唱一唱啊。”
徐少傑說到了這樣的觀點,周玉波點點頭,這倒是實際情況,無論是誰,都不願意輕易的懲處幹部,政府機關和政法機關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樣的地方,政法機關是想盡辦法的辦案,但政府機關一般都是從保護幹部的角度出發的。
開始吃飯的時候,兩人的話都不多,顯然都是在思考,最終,還是徐少傑開口說話了,徐少傑是領導,不主動說話,周天浩是不會說什麼的。
“老周,我聽到了一個故事,說給你聽聽,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我受到一些啟發,不過,這個故事,也許是有些消極的,但我感覺到,很是符合實際情況。”
周玉波有些奇怪,徐少傑為什麼會想到講故事了,要說他們兩人,都是有著很不錯的閱歷和水平的,徐少傑畢業於西山大學,是全國的重點名牌大些,周玉波在政研室工作多年,對政策方面,更是異躊悉。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案子,一名男子企圖闖宮襲擊太子,當時這名男子被抓住了。一個流竄進京的農民,敢於襲擊太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非同尋常,背後的曲折可想而知,這個案子立刻在朝廷中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調查過程一波三折,矛頭直接指向了皇帝喜愛的鄭貴妃,以及鄭貴妃的弟弟、內閣大臣方從哲,因為鄭貴妃想著自己的兒子鉻繼承皇位,一旦太子死亡了,必然是鉻繼承大統。負責查辦案子的是一些中層官員,這些官員不管案件背後的影響,一心只想查清楚案件,也就是想著將鄭貴妃和她背後的人揪出來。”
“明朝的諫官,索真相,求公道。他們就是依靠這個獲取名聲的,其實皇帝已經明白案子是誰指使的。但皇帝年紀大了。來日無多,如果說案件查明瞭,將太子和鄭貴妃的矛盾擺到了桌面上來,將帶來巨大的危機。因為皇帝偏愛鄭貴妃、包括鉻,無論怎麼處理。大明最高當局都會發生地震,以當時大明朝黨派林立、攻訐為常的習慣來看,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利用這個案子興風作浪。大明朝廷從此將永無寧日。”
“皇帝深知其中的厲害∽自出面處理此案,他先是告誡和訓斥鄭貴妃,此刻,鄭貴妃也知道事情嚴重了,連忙給太子認錯,乞求太子原諒。接下來,皇帝使出了最為厲害的一招。用親情感化太子,令太子親自出面,處理此案,太子明白其中的意思,立刻發表意見,行刺自己的人,瘋瘋癲癲,明顯是精神有問題,需要立即處死。當事人太子都發話了,這個案件,還有什麼調查的必要呢,何況,下面的大臣也不是笨的出奇。”
“皇帝馬上就頒發了聖旨,最終的處理結果,行刺之人被凌遲處死,擎到的兩個小太監在宮內被秘密處死,一場意圖謀害皇儲的案件,成為了一個葫蘆案,死的是三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沒有更多乾,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大明朝一場大風波就這樣消弭了。”
“皇帝做了一個最為明智的選擇,太子的表態贏得孝順、大度的名聲,皇儲地位也真正穩固了,鄭貴妃再也不敢覬覦其位,至於說那些追求真相的官員,他們的一腔正義豪情,被完全耗散在政治的那個大八卦爐裡面了。”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感覺到了一個道理,在政治面前,有的時候,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古人有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的事情,我們只要看事情的結果,我們考慮的是這件事情,是不是對自身有利。”
徐少傑說完了這些話之後,看著周玉波。其實,周玉波的心思,徐少傑已經猜測到了,要說周玉波到隴南省,沒有特別的任務,打死徐少傑都不會相信,也就是說,周玉波明顯是可能會主持隴南省大局的,徐少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也是在提醒周玉波,有的時候,做事情,的確是需要考慮大局的,誰都想殺伐果斷,誰都想按照自身的意志來做事,但是,現實沒有那麼簡單。
徐少傑還有另外一層想法,從某些方面來分析,周玉波一定是心存疑慮的,到隴南省這麼長時間了,做事情很小心,吃飯都可以看出來,很多時候吃食堂,這樣的情況,是好事情,但過猶不及,不能讓隴南省的幹部覺得,周玉波過於的謹慎,下面的幹部是很聰明的。
周玉波沒有說話,他想不到,徐少傑會講出來這樣的故事,高層之間的交往,說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