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收入問題〃拒不發兵。
1897年孫文來到日本,盡力結交日本政要,擴大興中會的影響。在日本,他自稱〃中山樵〃,叫得多了〃孫中山〃就成了他流傳最廣的名字。
1899年,孫中山要陳少白在香港建一個反清的輿論陣地,陳少白便建起了《中國日報》,該報很快成為興中會成員聯絡的重要據點。而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日報》又堪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個機關報。香港的創報環境比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要寬鬆得多,《中國日報》的成功,不只讓孫中山,還讓很多革命者將辦報刊作為極重要的宣傳方式。
對清政府來說,報刊還是新鮮事物,大清的法律在很長時間都沒有對〃辦報刊〃做什麼具體規定。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卻是中國流行千年的統治策略,革命派的報刊於艱難中求生,多采取地下發行的辦法。
中國人對革命的最初認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報刊,1900年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儘管起義失敗,孫中山也再度過上逃亡生活,但孫中山卻很少聽到人們對這次起義的〃惡言惡語〃,非但如此,還有不少人對起義的失敗扼腕痛惜,恨其不成。回想起之前的廣州起義,孫中山都不注感嘆:〃差若天淵。〃1903年年輕的學生鄒容寫下了抨擊清政府,鼓舞革命的《革命軍》,不及一月,該書就賣出了數千冊。在孫中山等革命者的努力下,中國人逐漸從排斥革命、不想革命到主動了解革命,投身革命。中國人對國家、皇帝的理解逐步發生了變化。
對皇權政治的最大打擊不在浩浩湯湯的起義大軍,也不在堅船利炮,而在甦醒了的國民性。
孫中山主張用結合中西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方法來塑造中國人的〃國民性〃,他希望用一個負責任、有代表性的政體取代中國的皇權政治,他希望中國能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其他文明,並認為,很長時間裡,中國自己的文明就是因為在一個沒有比較,沒有選擇的狀態中,故步自封了。孫中山相信制度是塑造人性的大好工具,參與政治本身就是對人的重要教育。
虹橋書吧。
第38節:五 逃亡在倫敦的秋天(5)
清政府在倫敦誘捕孫中山不成,反倒刺激孫中山成為成熟的革命者:〃中國現在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19世紀末的中國,就好比一艘破了洞的船,水汩汩地流入船體,船上的人卻處於熟睡之中,不知船正駛向毀滅。但只要有一個人驚醒並發現船的危險,就可以叫醒大家,將這洞堵上,避免覆滅。
皇權政治就是這破開的洞,孫中山是率先驚醒者,合力補洞的大眾則是挽救中國的人,而補洞的真諦不是〃讓洞完善〃,而是〃令洞消失〃。
〃目前中國的制度以及現今的政府絕不可能有什麼改善,也決不會搞什麼改革,只能加以推翻,無法進行改良。〃〃不完全打倒目前極其腐敗的統治而建立一個賢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國人來建立起的純潔的政府,那麼,實現任何改進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1897年孫中山在說這番話時,中國的救亡者尚有一些對改良政府抱持希望,譬如康有為,譬如梁啟超。
▲虹橋▲書吧▲BOOK。▲
第39節:一 皇上在狂生那裡看到希望(1)
第三章 老太后戀權戀位 維新百日短命
一 皇上在狂生那裡看到希望
康有為等人在1895年11月,在紫禁城底下創辦了強學局。該局得到了光緒等人的支援,成為維新派人士的重要活動場所。康有為和梁啟超,辦報紙、傳維新理念,還將強學局的機關報《中外紀聞》發到朝中要臣手上,希望他們〃漸知新法之益〃。而在慈禧看來,康有為則無異於光緒培植起的〃羽翼〃,未等強學局辦出名堂,慈禧就強迫光緒將其關閉,《中外紀聞》也被查封。
維新派受到打擊,處境極為不妙,康有為在1895年秋天離開北京回到廣州。此時,廣州起義的餘波還未散盡。廣州起義發生前,孫中山曾透過陳少白和康有為進行過接觸,大談革命之事。不過,在改革中國的方式上,孫康二人顯然分歧甚大。於是,孫中山受到朝廷通緝時,康有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反應,他在廣州的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時不時舉辦個宣講活動。萬木草堂是康有為在1891年時創辦的,康有為入京考試後,草堂的事情一度擱置下來。
1895年夏天的時候,俄國沒有經過清政府的同意,就派人到中國東北去勘測路線,對中國東北部的野心昭然若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