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她願意賠償日軍的戰爭耗費,甚至願意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
慈禧要議和的訊息在紫禁城裡悄悄傳開,素來主戰的翁同龢趕忙找光緒商量對策,他試圖說服光緒對日本發動反擊。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排在世界第八,日本的海軍實力卻只排在第十六。清軍並非沒有打敗日本的希望。
翁同龢對光緒道:〃黃海戰敗,但大清海軍仍有實力和敵一戰,以臣之見,皇上不如向智利、阿根廷等國購買快船,再從南陽調艦隊來助。稍事休整,大清艦隊即可在海上扼住日軍。而在遼東,有宋慶、聶士成等大將坐鎮,清軍的反攻大有希望。相反,清軍退則日軍必進,清軍越讓日軍的氣焰就越張狂,到時,日軍事事佔先,清軍則面面受敵。〃
光緒為翁同龢的這番說辭激得一身冷汗。翁同龢並不是誇大其詞,清政府從一開始就想透過歐洲列強〃飲鴆止渴〃似的中止戰爭。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用〃哀求〃一詞形容國際外交舞臺上的李鴻章,並曾張狂地說:〃中國政府不顧自辱國體,一味對強國乞憐,是自開門戶,迎接豺狼。〃
光緒反對議和,可想著壓在自己頭上的慈禧,他也不好大張旗鼓地反擊日本。他一面派人負責購船之事,一面鼓舞宋慶、聶士成,要他們狠擊日本,挽大清之威。而在朝中,那些主戰派大臣也活動起來。御史安維峻發現李鴻章正在為議和作準備,就建議光緒將李鴻章革職查辦,他斥李鴻章誤國賣國,並向光緒透露,慈禧太后之所以主張議和,和太監李蓮英大有關係。安維峻不是不知道慈禧才是議和派的主心骨,但他更知道光緒沒有能力和慈禧對抗,他之所以大罵李鴻章、李蓮英,無非是在暗示光緒〃要想回擊日本,先要削弱太后一派的勢力。〃
◇歡◇迎◇訪◇問◇BOOK。◇
第13節:三 以和為貴,以和為貴(2)
紫禁城內,主戰派和主和派已拉開爭鬥架勢。
日本答應接受美國調停,在此基礎上,日本還希望進一步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有意放緩議和進展,為日本爭取佔據遼東半島的時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則將山東和臺灣作為日軍接下來的進攻目標,在1894年12月4日製定出《應攻打威海衛、佔領臺灣的方針策略》。日本天皇忙著改編軍隊,要司令大山岩負責在山東的戰事,併為進攻威海衛準備戰略物資。
北洋艦隊已經退到了威海衛,日軍計劃將其一舉殲滅。在進攻中國上,日本官方以達成一致,對他們而言,分歧只出在〃打中國哪裡〃、〃如何打〃上。
慈禧太后沒心思回味她聲勢浩大的六十慶典了。
近代戰爭中,制海權至關重要。甲午戰爭的制海權主要取決於三個半島: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其中前兩個半島已經為日軍所控,若清軍不能守住山東半島,黃海的制海權將悉數落入日軍手中。因此,清軍加強了在山東半島的兵力,將3萬兵士分派到榮城、威海衛、寧海、煙臺、登州,讓陸軍和海軍相互依託。
在各種戰役中,登陸戰往往是最慘烈的。日軍非常擔心在海上遭遇阻截,尤其害怕遇到北洋艦隊的魚雷艇。
而北洋艦隊作為清政府的衛國之器,卻更多的被李鴻章當作個人財產,面對日軍,李鴻章思慮多的不是戰鬥之法,而是如何儲存北洋艦隊的實力。他沒有從旅順的失守中汲取教訓,依舊反覆強調〃以守為先,能不打就不打〃,相當於放棄了對制海權的掌控。北洋艦隊外聘的洋官員,更沒有將中國的命運擱在心上。出任北洋水師提督的英國人馬格祿,只知飲酒,另外兩個美國官員則只會擺弄機械。
清軍無法集合起來還擊日本,日本在遼東戰場上接連取勝。紫禁城漸漸對戰爭失去信心,光緒等人痛心疾首。而這似乎都中了〃主和派〃的下懷,1894年年底時,慈禧就透過貶光緒的妃子、撤銷滿漢書房、提拔恭親王等方式打擊主戰派的勢力。1895年慈禧太后帶著光緒一起召見戶部左侍郎張蔭恆和湖南巡撫邵友濂,要二人以〃全權大臣〃的身份,赴日推進議和。而在日本,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卻以張、邵二人〃權力不全〃為由,拒絕和談。日本已打定主意,要在徹底擊潰北洋水師後,再進行和談。
國難當頭,清朝的〃棟樑〃大臣們還撥著自己的小算盤,計算著自己在戰爭中的得失。1895年1月29日,3萬多日軍渡海而來,準備在榮城登陸。榮城和北洋艦隊的基地只有30海里的距離,榮城遂向李鴻章發出呼救,可李鴻章卻覺得榮城是山東巡撫李秉衡的地盤,未予理睬。日軍只用了5天的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